第六百一十三章 敬你们!(第2/5页)

他是奉新城外屯垦户的代表之一,本也是流民,被安顿下来后,最早在雪海关就帮着瞎子一起改良过土豆。

瞎子看似“博学”,但喜欢弹钢琴的主儿怎可能真的懂得种地,一堆理论上的知识没人实际操作,接不了地气也白搭;

这些年,这位老者出力甚多,且获得了官身,小官儿,但体面,手下也有几十号人,专司负责农学的推广。

“您老家里还有几口人啊?”

“回王爷的话,小老儿……额,下官家里有俩儿子,大儿子在前年陪着王爷您打楚奴时没在了楚地,小儿子这次留在了范城。”

说这些时,老人脸上倒是没什么悲伤之色。

他身边还有孙子,小儿子的媳妇儿在出征前,也有了身孕。

这年头,吃这碗饭,战死疆场,本就是极为寻常的事儿,当苦难被普遍化后,反而有了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逆向效果;

再者,老者身上本就有官身,长子战死了但抚恤每个月都有,再算上二儿子还在军中,虽然还未分家,但这一户却相当于顶着三户标户配给。

寻常标户一家就指着一个男丁,日子也能过得让外头人分外艳羡了,老者家这日子,可以称得上滋润了。

这八岁的孩子,身上穿的也是极好的衣裳。

当然,来王府赴宴,肯定得着重打扮,但赴宴时穿绸的,平日里,肯定也不会差。

紧接着,

郑凡伸手摸了摸孩子的脑袋,问孩子在不在学社里上学,最近学了什么。

然后,

孩子开始背诵一篇他自己写的文章……《我们的侯爷》。

这不是事先准备好的,因为没人会料到王爷会真的考究一个孩子,肖一波也没布置到这般的细致,而是在瞎子参与的学社教学大纲里,每学期,都会有这个作业。

孩子背得不文不白,因为最早在雪海关时,侯府下学社的孩子就不是以走科举为目的,所以更注重实际,要么就像刘大虎郑蛮那批孩子一样预备着进军伍,要么就是去各个作坊从小工头干起。

乾国文风鼎盛,有东华门唱名的才是好儿郎的说法,但燕国科举也并没有开多少年,风气还未形成,再者,对于百姓而言,科举之路太过遥遥无期,孩子一“毕业”就能“包分配”拿标户待遇,这才是肉眼可见的好前途。

孩子很聪明,但背诵时仍然不时地“侯爷”“王爷”混着来,侯爷喊惯了口,一时间还真很难顺过来。

郑侯爷微笑着听着,

四周的宾客围聚在一起,大家脸上都挂着慈祥的笑容看着孩子,时不时地点点头,露出赞许的神色,胡须长的,还得摸一摸。

可以肯定的是,这里头不少人都没对自己的亲儿子亲孙子这般慈祥和耐心过。

等到孩子背诵完后,

四周宾客一起发声,夸孩子聪明,仿佛见证了一场多么精妙绝伦的表演,像是刚刚亲眼目睹了剑圣和百里剑的巅峰厮杀,过瘾,过瘾得很呐,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

王爷点点头,

从腰间解下一枚玉佩,递给了孩子。

孩子磕头谢恩,

皆大欢喜;

紧接着,王爷又找了几个人说了些话,做王府商队的掌柜,还有身上有残疾从盛乐城就从军的老卒。

嘘寒问暖,家长里短地随便唠唠。

其实,今晚能坐在这里的,富贵不富贵不好说,但日子,肯定过得不孬。

耗费了不少时间,但王爷很有耐心。

过了好久,王爷才起身向里头走去,里面的人,早就翘首以盼了。

又是一样的戏码,再来一遭。

这次又挑选了一个孩子,让其唱歌,唱的是《侯爷破阵歌》。

所以,

你没细心地去观察和探索的话,

真不知道瞎子居然能在百忙之中还可以闲着没事儿干做了这么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