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3/5页)

于是L省展们上越来越热闹,其他地区的代表终于省过神来,学着小邓的样子努力跟国际友人们交流。可惜这个年代的英语还没有普及,一些小语种更是无从谈起,没有翻译光靠比划,往往是鸡同鸭讲。

“林翻译,麻烦你过来一下。”有人见林翻译一直围着夏菊花转,而自己又实在不明白国际友人比划的是啥,不得不向林翻译求救。

林翻译有些为难——昨天顾副主任已经给他下了死命令,必须保证夏菊花和国际友人们的交流,现在他是该留下还是离开,真是让人头疼。

夏菊花看出林翻译的为难,不在意的说:“林翻译,你先过去吧,我这边编样东西给大家看,应该不会有人提问。”

前几次夏菊花开始编东西之后,国际友人们确实十分安静,林翻译歉意的向夏菊花点了点头,走向喊他的人。夏菊花又坐下,拿起几根苇皮来。

本来有些吵闹的展位,一下子安静不少,外围还没明白发生了啥事儿的友人,也被靠近夏菊花的人提醒,让他们不要打扰了夏菊花编织。

实在是夏菊花一编上东西,就不再抬头也不再回答问题的形象太深入人心,让友人们以为她编东西真的需要安静。

这边安静了,那边林翻译他们的交谈就显得有些突兀,好几个人回头不满的看向三人,林翻译不得不带着他们走远一点儿。

可惜直到夏菊花编完,那边的订单也没有谈成,因为国际友人的眼睛不时看向夏菊花,完全一副心不在焉的态度,能谈成才怪呢。

跟友人谈的人恼火不恼火?肯定是恼火的。可能怨夏菊花吗?他自己也明白怨不上,所以还是要跟夏菊花打好关系,由她介绍或是帮着递一下产品,都会受到友人们的看重。

承安地区的小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天他已经签成好几个订单了,真是让人羡慕不来。

人都有从众心理,L省的展位一直人来人往不断,还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很快就引起了博览会领导的注意。一问才知道这样热闹的场景,是因为一位农村妇女现场编手工艺品引发的,

领导让人找来顾副主任,想知道L省是从哪儿找出这位能耐人的,才知道上一届博览会,平安庄的编织品已经参展,今年是又带来了更多的产品,为了更好的向国际友人们展示,L省就大胆做出了让夏菊花跟随参展的决定。

“走,咱们看看去。”领导兴致很高的带着顾副主任,身后还跟着秘书之流,一齐向L省的展位走。期间顾副主任见缝插针,向领导汇报了昨天平安庄编织品取得的成绩。

“一天的订单就达到了十三万七千元?”领导听到这个数字也很吃惊:“他们的东西都是用苇杆编的,就是那种长在河沟子边上的苇杆?”

顾副主任点头:“没错,就是农村河边常见的苇杆。不过我倒挺替他们犯愁的,我们L省河流不多,苇杆的产量也少。夏菊花他们现在接订单高兴了,等回去没有足够的原料,怕是会受到影响。而且我看过夏菊花编东西,每样都需要时间,不知道他们生产队的人手够不够。”

“能用小小的苇杆增加副业收入,已经很了不起了。咱们国家地大物博,还怕供应不起一个平安庄用的苇杆?”领导很有气势的向顾副主任宣布,这个问题他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而顾副主任担心的人手问题,就是平安庄生产队自己的事儿了,领导也帮不上忙。

顾副主任松了一口气:以L省之力,自然可以解决平安庄现阶段的原料问题。可人心哪有那么容易满足,谁不想好上加好?如果领导真能记着平安庄的事儿,能帮着在邻省调拨一下苇杆,平安庄的编织品肯定会越来越多,那可是好事儿,他才不会拒绝呢。

领导想的更加深远:“看来下次博览会,我们的产品种类也可以适当调整一下。通过平安庄编织品的成功,可以看出,国际友人更希望看到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东西,而不是局限于那些吃的、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