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意大利之王(6)(第2/3页)

虽然在名义上,联邦的建立就是为了承应罗马教会与教皇的呼召,发起第十次圣战,共同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侵袭。

但我们都知道,这个联邦最终将要面对的敌人还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

利奥波德一世最大的筹码可能会就是与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默罕默德四世成了秘密盟友。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种事情法兰西才是始作俑者,利奥波德一世不过是个拙劣的仿效者。

就连姐姐也说,只要看最终获得利益的是谁,就知道是谁是那只在黑幕后操纵的手了。

别说利奥波德一世,路易十四也不是什么好人——在这里我没有任何不恭敬的意思,对国王而言这种评价应当是褒义的。

面对利奥波德一世与默罕默德四世的联手,他的反击又快又具有针对性。

是的,罗马诸位红衣亲王选举出来的教皇又老,又胆小,但只要是人,都是有欲望的,当初的英诺森十一世是为了成为教皇,现在的亚历山大八世——对一个随时可能死去的老人,已经在世俗间拥有最大的权势的老人来说,他会渴求一些什么东西呢?

家族的延续?血亲的荣耀与权柄?以及……死后的升华与功绩?就算如亚历山大六世这样狡诈如狐,狠毒如虎的人在死去的时候依然会在恐惧与期望中紧握着主教的双手忏悔与哀求,何况如亚历山大八世这样如果不是成为教皇,只能说是平庸无能的人?

但越是平庸的人,越是愿意在最后一刻孤注一掷。

红衣主教们,还有那些反对路易十四的人固然与他,与他的家族做了交易,家族得到了钱财与职位,他成了教皇,但教皇何其多,他之前有两百个教皇,之后还会有更多,他的统治时期显而易见的不会太长,一年两年就是极限,他也没有才能,没有魄力提出什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政策来,他将来也就是一个会让人面露迷惑之色的普通人——就像是那两百名教皇中的寂寂无名之辈。

哪怕是做梦,他也没指望自己能成为圣彼得那样的存在,就连亚历山大六世这样的声名狼藉,千夫所指,他也做不到,他的私生子皮埃罗可不是如亚历山大六世私生子切萨雷那样的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以为自己所作的最大的一个决定也不会是质疑波旁的夏尔对西班牙的继承权。

路易十四告诉他说,你错了。

他可以成为第二个重振教会权威的乌尔班二世,也可以成为第二个将教会权威提到最高位置的英诺森三世,就算事情到了最后发展不尽如人意,他也可以作为第三个发起了十字军圣战的教皇与前两位并肩于世。

有多少人记得乌尔班二世,英诺森三世,就有多少人记得亚历山大八世。

当以拉略说“只要发出了这道旨意,就算明天就要应天主的呼召,您也是可以与圣人同列的。”的时候,亚历山大八世就确定自己是受不了这份诱惑的。

虽然这份旨意只能算是一个引子。

要将四分五裂长达近千年的意大利半岛整合起来何等困难?但对路易十四来说,如今倒是一个好时机,正所谓握紧拳头才能将面粉糅合成团,意大利半岛的诸侯们不面对一个庞大的,足以吞噬他们所有人的压力是不会妥协的,甚至可以说,即便有了这样的压力,没有足够的利益诱惑,他们也很难齐心协力。

现在外部的压力与内部的诱惑,都由一个人承担了,那就是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默罕默德四世。

如今的欧罗巴人,尤其是意大利人心中还残存对奥斯曼土耳其的畏惧,虽然这点他们或许不会承认,但经过了大会战,路易十四敏锐地发觉,奥斯曼土耳其或许还是一头单影子就足以遮天蔽地的大象,但这头大象已经太老了——或者说,奥斯曼土耳其的“奴隶”制度从一开始限制了它的能量与发展,哪怕最早的时候它因此得益与强悍,但除非苏丹的臣子与军官、士兵都是没有自我的玩偶,这种将苏丹之下的人统统看做奴隶的思想与行为注定了要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