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工期紧张(第2/3页)

“工期太紧了。”饶书田嘟哝道,“40多台打包机,200多个铸件,20多天时间就要完成,而且质量要求也不低,我们实在是无法办到。”

“是啊,我们这边的压力也很大,这么多个零件,我们就算是三班倒开满负荷,也得两个月才能做出来,现在只给我们25天的时间,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啊。”程伟附和道。

古增超说:“周厂长,吴厂长,我觉得咱们是不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40多台设备,近2000万的产值,搁在过去,干三个月也是正常的。就算是加加班,起码也得有两个月的周期。现在咱们一个月就要全部交货,没这个必要吧?”

吴伟钦解释说:“这个是没办法的。我们和客户签的合同,就是一个月内交货。客户说了,如果使用效果良好,他们还会再增加新的订货。所以,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生产,拖过一个月,说不定又有新的订单过来,届时我们就更忙不过来了。如果因为生产上拖了后腿,导致业务被别人抢走,可就太可惜了。”

“有没有新的订单,现在还是一个问号吧?”饶书田说,“这个市场也就这么大,客户能要几台设备?我倒是觉得,咱们出去跑业务的同志,是不是太性急了,怎么能够答应人家一个月内交货呢?如果是三台五台,这样答应也就罢了。唐助理从井南那边带回来20多台的订单,全都是答应一个月交货,这实在是太没有常识了。”

“听说唐助理是学经济的,不了解咱们的生产流程,也是正常吧。”程伟替唐子风开解道,但这话听着似乎也不太对味。

饶书田说:“唐助理不懂这个,完全是情有可原的。可他不还带着韩伟昌去吗?老韩搞了这么多年工艺,还能不懂生产流程?他怎么不劝劝唐助理?”

“老韩想着多谈下一台,就能多拿一台的提成,他哪会在乎咱们能不能造出来。”古增超带着几分醋意说道。

韩伟昌与唐子风一道出去跑业务,谈成之后能够拿到4‰的提成,这件事不少中层干部都是知道的。

唐子风他们这一趟带回来20多台打包机的订单,合同金额达到1200多万,有心人早就替韩伟昌算过账了,算出他能够拿到近5万元的提成。虽然这笔钱现在还没发到韩伟昌的手上,但大家心里的醋坛子已经打翻无数次了。

“这件事并不是小唐他们的失误。”周衡发话了,他说:“小唐和我谈过,他认为,打包机这种东西,技术门槛太低了,如果我们不能抓紧时间抢占市场,沿海那些乡镇企业就会很快地把我们的新型打包机模仿出来,并以低价倾销,届时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我们提出在一个月之内向客户交货,也是为了打一个时间差。那些乡镇企业看到咱们的产品,再仿造出来,大约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我们能够大批销售打包机的时间,也就是这前后三个月左右。”

“这个道理倒也是对的。”古增超说。有关这个问题,厂务会是讨论过的,古增超作为中层干部,自然也知道其中的原因。他撇开刚才的牢骚怪话,说:“现在的问题是,这40多台打包机的生产,要压缩到一个月之内完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老饶和老程也都是能打硬仗的人,如果不是确实有难度,他们也不会叫苦的。”

周衡把头转向秦仲年,问道:“老秦,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秦仲年说:“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我原来就计算过,按我们确定的工艺,再考虑咱们厂的人员条件和设备条件,一个月生产20台左右的打包机,是正常的。如果大家效率提高一点,生产到25台左右,差不多就是极限了。现在咱们一下子拿到43台的订单,而且据说后续还有新的订单,这些订单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压力也的确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