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国家是肯定不会放手的(第2/3页)

“别看咱们国家承平日久,上上下下都有点马放南山的想法,一旦国际上有点什么变化,国家肯定会重新认识到军工的重要性,那时候就是你们军工企业吃香喝辣的机会了。”

“话是这样说,可看现在的形势,国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重新重视我们呢。”肖明有些灰心地说。

“我觉得,快了吧……”唐子风微微一笑,说道。

时下已经是1998年了,一年之后,便会发生后世所称“三大恨”之一的炸馆事件,而这个事件也将成为国家重新重视军工的一个转折点。当然,并不是说没有炸馆事件,国家就会永远不重视军工。事实上,随着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到90年代末期,国家已经拥有了大力发展军工的能力,炸馆事件仅仅是一个契机而已。

肖明不知道唐子风拥有两世记忆,他只是认为唐子风是从宏观形势等方面做出了这样的推断。对于唐子风分析经济形势的能力,肖明嘴上不说,心里是挺服气的。他的老同学秦仲年不止一次地向他介绍过唐子风在经营上的远见,肖明自己是搞技术的,对经营并不了解,因此对于那些擅长经营的人,一向是颇为崇拜的,这也是他刚才说要向唐子风请教的原因。

“照你这个说法,国家应当保持原有的管理体制才对,为什么要对军工系统进行这样大刀阔斧的调整呢?”肖明问。

唐子风说:“国家肯定是会高度重视军工的,但各家军工企业的内部经营是个什么样子,肖叔应当比我更清楚吧?我说句难听的,如果不改变军工企业的管理体制,给你们再多的钱,也会被你们糟蹋了。这可都是我们这些纳税人的血汗钱呢。”

“呃……”

肖明再次尴尬了,不带这样损人的好不好?

早年的军工系统是一个全封闭、完全独立的系统。军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是由国家指令管理的,旱涝保收。那时候,军工企业内部管理严格,职工思想也比较单纯,“军工报国”既是写在车间、实验室墙上的标语,也是大多数干部工人内心的理想。在肖明的记忆中,那是军工系统非常辉煌的时期。

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上去,军工订货日益减少,许多军工企业不得不开拓民品市场以弥补经费的不足。军工企业搞民品,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大多数效益都很不好,导致企业亏损严重,职工待遇不断下降。加之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开始渗透进来,许多军工企业如地方企业一样,出现了各种企业病,有些问题甚至比地方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子风说军工企业糟蹋纳税人的血汗钱,这话虽有一竿子打了一船人的嫌疑,但肖明知道,有些军工企业的确有这样的情况,这让像他这样的老军工都倍感耻辱。

国家也正是因为看到这种情况,才提出军工系统也要搞政企分开,要把军工企业推向市场,利用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帮助军工企业完成管理制度的变迁。

“转变机制,尤其是把一部分军工企业改变为股份制公司,有几个好处。第一,可以筹集一部分资金,弥补军工企业资金不足的缺陷,帮助军工企业升级技术,增强实力。第二,通过上市,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促进军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提高效率。第三,上市也是一种增加透明度的方法,能够使军工企业的经营更加符合市场原则,有利于军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从这些角度来说,军工企业上市是大势所趋,也是利国利民利厂的大好事。”

唐子风开始侃侃而谈,以他的学识,对一件事总结出个“一二三”来实在是太容易了。

“可是,这样一来,我们怎么保证国家的国防需要呢?”肖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