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改制与和谈(第2/3页)

大魏素来有职官、勋官、散官之分,职官就是真正掌握实权的官职,比如六部九卿、地方督抚等等,散官又称散阶,没有职权,只是个空名,享有对应品级的待遇。

勋官则是类似于爵位,又不完全相同。比如大名鼎鼎的“上柱国”便是正一品的勋官,比如某些重臣故去时,皇帝赠“上柱国”,便是封赏勋官。

秦清决定废除勋官和散阶制度,只保留爵位制度。爵位自皇帝以下,分为七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不论内外,不得世袭罔替,依次递减,直至庶人。

同时秦清又保留了“三公”、“三孤”、“三师”、“三少”,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十二个荣誉官职,并无实权,用以加封或追赠。

其中“三公”是为正一品,“三孤”是为从一品,“三师”是为正二品,“三少”是为从二品。

当年张肃卿就曾被加封太师,被视为位极人臣。不过按照规矩,加封太师之后,皇帝要执弟子礼,所以很少有人能生前加封太师,大多是死后被追赠。同理,储君对太子少师也要执弟子礼。

当秦清将消息放出之后,朝野议论纷纷,没有几人敢奢求“三公”,能够传给子孙后代的爵位才是关键,如今还要看赵政和秦襄的爵位如何,才能确定其他人的爵位。这两位一个是文臣之首,一个是武将之首,若能得王爵,其他次一等之人也许能封公爵,可如果两人仅仅是公爵,那么其他人就是候、伯爵位了。

至于秦道远和秦道方二人,身为宗室,不能一概论之,多半都是王爵,可就算如此,宗室也显得十分单薄。

如今秦道方身为地方督抚,并不在帝京城中,秦道远跟随秦清来到帝京,除了担任户部尚书之外,还兼了宗人令,只是如今宗室人数稀少,也没有什么好管的,主要就是会同礼部尚书梅盛林一起将前朝徐家诸帝迁出太庙,再将秦家祖先迁入其中,算不得什么难事,关键是繁琐。

秦清忙于内政,秦襄的战事却是极为顺利。

在太平宗的协助下,秦襄于七月底攻占了芦州全境,楚州成为一处孤地,各府县纷纷请降,几乎是不战而下。在此过程中,沈元重、许飞白等人戴罪立功,秦襄上奏朝廷之后,任命沈元重为芦州巡抚,任命许飞白为楚州布政使。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双方隔江对峙的局面,失去芦州之后,千里江防,处处皆是破绽,渡江并非难事。

另一边,上官莞、宁忆的和谈也十分顺利。

严格来说,白鹿先生、四位山主、宁奇、黄石元等人都是道门的俘虏,没有谈判的资格,而司空道玄没有参与最后的帝京之战,他才能够真正代表儒门与道门谈判。

此次谈判,道门允许儒门保留四大书院,可三大学宫却要废黜两座,只能保留一座,以此作为对儒门的惩戒。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司空道玄最终同意让出万象学宫,废黜天心学宫,保留历史最为久远的社稷学宫。

如今天心学宫还在谢恒、杨松、邸姜夫人、金蟾叟、赤羊翁等人的手中,负隅顽抗,南魏小朝廷的背后也少不了他们的支持,所以天心学宫是必然要被废黜的。至于万象学宫,则是司空道玄高风峻节了,他虽然是万象学宫的大祭酒,但考虑到社稷学宫曾出过亚圣和荀卿等先贤,历史最为悠久,而万象学宫的前身是明空女帝修建的万象神宫,不足以与社稷学宫相提并论,于是主动保存社稷学宫。

和议之后,司空道玄自称无颜面对历代先贤,主动辞去大祭酒之位,归隐山林。

李玄都得到消息之后,一边调集道门天人境以上的高手,准备铲除儒门最后的抵抗势力,一方面又下令改万象学宫为万象道宫,驱逐其中儒门弟子,改为祭祀太上道祖、南华道君、杨朱等道门先贤,同时李玄都感念师父李道虚曾在此地求学,又下令在万象学宫内增设师父李道虚的牌位,位于诸位先贤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