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芥末墩(第6/8页)

隔了这么久,顾舜华竟然脸红了下,轻轻地“嗯”了声。

任竞年便微侧身,以一个更舒服的姿势搂着孩子,也更近的距离对着顾舜华。

“你一个人带孩子过来,受了不少罪吧?”他这么说。

“也还好,去哪儿能不受罪呢,现在这不是越来越好了吗,户口有了,炉子有了,煤球有了,马上还能盖房子了。”

任竞年便不说话了。

男人规律而有力的呼吸声在夜色中传入顾舜华耳中,这让顾舜华心里浮现出许多想法。

她甚至脸上燥热起来。

在好一片沉默中,任竞年才终于开口:“一千多年前白居易进长安,就有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之说,一千年后,京城依然居不易,你一个人带着孩子落了户口,又在这大杂院里扒出一块地,这些日子辛苦你了。”

任竞年的这话,让顾舜华眼泪“唰”的一下子落下来。

从她知道那本书的真相后,她就一直在艰难地挣扎。

一个女人带着两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回到大北京,面对并不疼爱自己的母亲,咄咄逼人的亲戚,还有虎视眈眈想把自己介绍给什么秃顶老男人的邻居,顶着寒风跑知青办,跑街道办,跑房管所,求着人家办事,厚着脸皮撒泼软硬兼施,她不觉得寒碜吗,她不臊得慌吗,可是那又怎么样,她的肩膀上压着两座山,她必须负重前行,必须为孩子挣一条活路。

别人只会说舜华真能干,说舜华就是一个女爷儿们,不会知道她多累多冷,多想喘口气。

也只有这个人,能这么说一句,因为孩子不只是自己的责任,也是他的责任,因为两个人有着间接的血缘羁绊。

顾舜华咬着唇,无声地落泪,不过任竞年自然察觉到了,他伸出手,越过两个孩子,轻轻地触过她的脸颊,为她擦泪。

他的大手温暖而干燥,带着熟悉的气息,正是她曾经依赖过喜欢过的。

只是有多久了,这一切显得很遥远。

相识八年,结婚四年,一直都亲密如初,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两个人之间有了一道无声的裂痕。

可能是从他提出来离婚开始吧。

他提出来建议,离婚,她回城,她想接受,但又不舍得,于是两个人冷战,纠结,互相说服,在最深的夜里伏在他怀里哭,又会在哭声中吵起来。

这么闹腾了一周多,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的,就达成了一致,终究还是离婚了。

在离婚书上签下字的时候,她在想什么,这个男人在想什么?

婚姻是神圣的,哪怕知道是为了户口,为了孩子的前途,可是当一对最亲密的夫妻签下离婚协议书,并在纸上一笔一划地进行分割,写上桌子归你,椅子归我,存款归你,孩子归我,就这么把两个人所有共同置办的一切包括孩子都白纸黑字地分割好了,两个人心里也到底落下一条浅浅的痕迹。

这是一桩心里明白,但形势上确实在进行的离婚,是白纸黑字是正经法律的离婚。

这个世上没有假离婚啊,就是真离婚啊。

最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口头上还会互相安慰,等你办好了户口,孩子想办法接过去,我们就可以复婚了,等我过去,你也想办法往北京调,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了。

可到了后来,两个人谁也不再说这种话了。

因为见多了,为了回城破裂的夫妻和情人,离别时再恋恋不舍,一切却终究抵不过两地分居的现实和城乡差异,更知道在这个年代,想解决两地分居想进行对调有多难,别的地方还好说,进北京,有多难啊!

没有户口就没有粮食关系供应关系,什么都没有,他就算去找她,到时候也是混吃等死,什么都干不了!

所以当顾舜华独自一人坐上火车的时候,她回头看自己签了离婚协议的丈夫,她知道自己一定会想办法把孩子接过去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是自己的亲孩子,孩子还小,只要自己落户有了工作稳定下来,就可以慢慢地办投奔母亲进北京,但是离异的丈夫,她心里也没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