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调兵遣将(1)(第2/4页)

这些人,全部都是大明的降将。最早是天启年,最晚在崇祯六年投降建虏,为建虏征战,到现在,已经完全取得了建虏的信任。这一次,全部随大军出征。

照建虏的编制,汉八旗每旗壮丁应该在7500人左右,不过并不能满员,每旗壮丁最多也就五千人,此次征明,每旗出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就是四千人左右。八个旗,一共三万人。

其中,祖泽润(镶白旗)将跟随阿巴泰,为征明的偏师,其他人都在多铎麾下,为征明的主力。

设坛,祭天,赐酒赐旗,虽然建虏不是大明,但汉化却已经颇深,大明出征的这一套标准流程,建虏人完完整整地都学了下来。

黄太吉亲自为多铎赐酒赐旗,抓着多铎的手,谆谆教诲,从行军方略到如何应对明国的求和,再一次的叮嘱。

多铎一一“记下”,随即礼炮轰鸣,多铎翻身上马,向黄太吉和送行的其他亲贵抱拳行礼,这中间,最重要的当然是他的两个亲兄弟,多尔衮和阿济格了。多尔衮脸色凝重,阿济格却是一脸羡慕,另一边的肃亲王豪格面无表情,不经意中,嘴角甚至会露出一丝冷笑。

多铎踌躇满志,信心十足,虽然昨晚和哥哥多尔衮见面时,多尔衮叮嘱他,一定要小心谨慎,切不可小看大明皇太子,他表面上听了,心中却没有太在意。一个黄口小儿,能有多大本事?看我杀他一个天翻地覆吧。

“走!”

多铎一挥手臂,豪情万丈。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漫天遍野,如黑云压城一般,向明国杀去……

离开山海关之后,朱慈烺策马扬鞭,一刻不停。

山海关之行,他终于是见到了关宁铁骑,而从关宁铁骑的雄健中,他也比较直观的了解到了建虏八旗的强悍,短时间内,大明尚没有和建虏铁骑硬对硬的能力,只能用壕沟和火器招呼,另外,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辽东与关内之间的“咽喉”。有山海关在,建虏就无法随心所欲的逾越,也因此,朱慈烺才会严令范志完和黎玉田死守,不管关内如何,都不许出兵救援,他可不想重蹈前世里,界岭口失守,蓟州总兵白腾蛟带兵救援,结果在野战中被建虏军消灭的覆辙。

来时,朱慈烺走的是北线,返程则是南线。

蓟州到山海山有两条路。

所谓北线,是指从遵化、三屯营、迁安,到山海关。

南线则是玉田、丰润、滦州、永平、抚宁到山海关。

北线靠近边界峪口,可就近巡视长城,因此来时朱慈烺要走北线,而南线是人口密集区,主要的任务是撤退百姓,坚壁清野,为了检查各地官员的执行情况,了解军情和民情,朱慈烺返程走的是南线。

一路,朱慈烺看到各城各地都在准备,从县城到乡间,铜锣响个不停,县城的衙役和官兵正在督促百姓们速速离开,听从官府的指令,往永平或者山海关撤退。抚宁距离山海关一百里,所以抚宁地区的百姓都撤往山海关。

令百姓们抛弃家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有建虏的恐怖之名,依然有很多的百姓不愿意离去,官府软硬兼施,用尽各种办法,甚至是用捆绑带枷锁的方式,才能将他们带离家园。

朱慈烺脸色凝重。

为了坚壁清野,为了令建虏入塞之后,在蓟州之东一无所获,眼前的这些动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百姓被折腾被劳碌,总比被建虏人割去首级好,所以撤离百姓的动作,必须坚决执行,一丝一毫都不能懈怠。

蓟州以东的城池,除永平之外,小一点的县城,如滦州,迁安等地,要全部放弃,百姓和守军撤入永平城内,原本十万人的府城,一下就扩张了一倍多的人口,难民的安置和城池的防守变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