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李国桢之死(第3/4页)

两声轻响,池水荡漾。

李守锜站在池边,脸色苍白的吓人,这一刻,他眼角没有泪水,眼中只有仇恨……

正月十六,吏部分布任命,任原户部给事中左懋第为长芦盐场沧州分司的主事,消息传出,群臣都是明白,左懋第这是要去长芦整顿盐政啊,这背后怕是有太子的影子。

同一天,前往江南追逮赋的言官御史陆续离京,少了言官御史,朝堂上好像不那么纷乱了。

上午,内廷兵仗局各个兵工厂全部开工,加班生产兵器铠甲。

京营的城外野训也重新恢复正常。从明日起,京营重新恢复每日清早跑步出城野练,夜晚跑步回城,每日测试成绩的模式。

在太子亲自主持下,京营在城郊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野练动员大会,太子亲自讲话,勉励将士们,期间宣布了一个大消息,京营将在白石坊军营附近,修建一座京营英烈祠,从今以后,每一个为国捐躯,阵亡的京营将士,都可以入祠享受祭奠,每年逢重大节日,京营抚军、提督和一应将领都要亲临祭奠。

这无疑是一个大消息,不但震动了京营,也震动了天下的武人。

历来能享受祭奠,朝廷主动修建祠堂,都是有名有姓,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名臣名将,一般的军士根本没有资格享受这种尊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只能记住那些立下功勋的名臣名将,对于英勇牺牲的底层将士,又有谁会记得他们的名字?

太子现在所做的,可说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原本,朱慈烺是想要修建国家级的英烈祠,每年重大节日,由大明皇帝亲自祭奠,但想想这个点子有点惊世骇俗,太超前,现在的大明朝臣包括自己那个父皇崇祯帝,恐怕未必能够接受,因此他才决定退而求其次,先从京营做起。

昨日进宫觐见崇祯帝,说起修建京营英烈祠,崇祯帝稍微犹豫,他的犹豫并非是不同意,而且担心修建费用的来源,现在朝臣银钱紧张,任何一笔花费,都要仔细审计。在朱慈烺说,修建京营英烈祠花不了多少钱,并且将采用商户募捐和京营自筹之后,崇祯帝便同意了。

消息传出,内阁和礼部有不同意见,认为不定品级,任何人都可以进入京营英烈祠,怕是不妥。但朱慈烺坚持,认为非常时期,非如此不足以鼓励将士们的士气,何况朝廷并不需要付出什么,只不过是一个祠堂和一个写着将士名字的牌位而已,对国家不过举手之劳,但对那些牺牲的将士和他们家眷后代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

兵部赞同太子的意见,而首辅周延儒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个事情和太子对着干,于是在他斡旋下,内阁和礼部都放行了,朱慈烺修建京营英烈祠的建议,遂成功付诸实施。

而在讲话的开始,朱慈烺先是遥祭了去年牺牲在开封和抗虏前线的京营将士——去年两次大战,所有阵亡将士的尸骸都得到了庄重和有尊严的安置,不管是阵亡在开封,还是玉田墻子岭,载着他们的棺材全部都运回京师,在城郊统一下葬,太子朱慈烺并请黄道周亲自书写了陵园名字:京营烈士陵园。

朱慈烺是太子,未来的皇帝,写陵园名字不吉利,因此需要请名臣书写。

而阵亡将士的抚恤金都一钱不少的发放,孤儿寡母的,朱慈烺也做了处置,并令李纪泽在京营后勤司设置了一个类似于“军营退辅会”的组织,每一个伤残无法继续从军的京营将士,都由退辅会想办法进行安置,轻伤的为他们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重伤的,交与他们的亲人,一次性给与相应的银子补助,如果没有家人的,则进入京营的英烈院,因为刚刚建立,所以有点乱,不过朱慈烺相信,以李纪泽的能力,很快就可以将一切都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