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洪承畴之谋(第3/4页)

黄太吉又微微点头。

对洪承畴之才,他是相当认可的,不过洪承畴投降不久,忠心还难以确定,所以他不敢重用,只作为咨询使用。

“先生以为该如何破?”黄太吉问。

“罪臣以为,还是一个字,快。”洪承畴道:“我大清多骑,正应该发挥骑兵快速突进的威力,不和明军纠缠,不管明国在京畿修建了多少墩台,但总不可能截断北京到天津的所有通途,大清绕过明国防线,一路猛进即可。”

黄太吉不动声色:“不怕明军断我后路吗?”

洪承畴拱手:“罪臣曾是蓟辽总督,对明军的胆气最为了解,除曹变蛟王廷臣等少数几支队伍,明军皆没有胆气和我大清对战,各部畏战心理严重,重金都无法激励。现在曹变蛟王廷臣已死,就更是没有人敢出战了,我大清不找他们麻烦,他们就烧高香了,何敢出战断我军的后路?”

“你忘了明太子了……”黄太吉不动声色的提醒。

“明太子虽然在去年击溃了我大清的偏师,但罪臣以为,那不过大清轻敌,落入他们的陷阱所致,真要摆开阵势野战,明国绝不是我大清铁骑的对手,明太子的京营兵多是新练,又多是步军,战斗力再强,也强不过辽东边军。至于其他部队,不足为虑。不野战,不在平原摆开阵势,明军就无法阻挡我军南下。如果明太子昏了头,年轻气盛,要和我大清在京畿决战,罪臣以为,倒是一个一举灭之的天赐良机。”洪承畴道。

黄太吉沉思道:“明太子是多智之人,怕是不会做这种愚蠢行为。”

“所以罪臣以为,明国太子可能已经预想到,第二道防线难以坚守的困境,其在京南的大动作,应该是在构筑第三道防线。如同是泄洪堤坝,一道又一道,三道之后,我大清可能就力竭了。”洪承畴道。

“哦?”黄太吉眼睛一亮。脑子里迅速盘算了一下,然后问:“那先生以为,明国的第三道防线会设置在哪?”

洪承畴捻了一下山羊胡,轻声说道:“明国从京畿到京南,各处都在大修城墙,招募兵丁,但京畿平原一马平川,易攻难守,都不是防守的好地点,除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京畿最南端的河间府,河间府乃是饷道要冲,南北必经之处,也是山东的门户,境内湖泊众多,古就为军事重镇,如果明国在此地修建墩台,重兵防守,我大清入塞的兵锋,怕就要止步在河间府之前,入塞的收获,可能会大大减少。”

黄太吉稍微一想,立刻明白其中的原委了,站起来,向洪承畴一拱手,感叹地说道:“先生大才也,听先生一番话,朕茅塞顿开,先生请受我一拜。”

洪承畴惶恐跪倒。

……

京师。

进入八月中旬,气温依然灼热,各地的旱情有增无减,连日的朝堂上,多是旱情严重,请求赈灾或者是减免税赋的进言,但朱慈烺最关注的不是旱情,而是保定地区的瘟疫,赖上天保佑,保定地区的瘟疫,虽然还没有散去,但已经有渐渐消落的迹象了,在经历了半年的封村封城之后,死的都已经死去了,活下来的,慢慢摆脱瘟疫的影响,开始泛起一些生机了。

另外一个好消息是,虽然旱情严重,今夏湖广的粮米产量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两广和福建地区的粮食却是一个小丰收,不同于北方的一年一收,两广和福建的一些地区因为处在亚热带,可以做到一年三收,分为早中晚稻,改成海运之后,粮米运输的时间和效率都大大增加,两地收获的粮米,最快半个月之后,就可以出现在京师的饭桌上,加上海外的粮米,不断的运来,江南积欠的粮米,也有不少押解到库,因此旱情虽然严重,但已经不是不可对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