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章 大拙胜巧(第3/4页)

奏疏和谏言纷纷而来。

……

终于,隆武帝有决定。

得到中右所失陷,守将张国忠力战而死的消息,朱慈烺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下旨特进李国忠为都督同知,赐祭葬,入忠烈祠,荫其两个儿子为锦衣卫千户,其妻享都督同知俸禄,直至年老。

而对于内外的沸腾,对于是否要兵出山海关,大举迎击建虏,他知道,他必须有一个表态了,不然继续这么沸腾之下,局面终会不可控制。

乾清殿。

隆武帝召集内阁和军机重臣。

他清朗坚定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建虏进犯,中右所失陷的消息,朕很悲痛。张国忠乃我大明忠臣,军人之表率,朕已经下旨,从重抚恤。”

“但使大明军人都如张国忠,何愁辽东不复,天下不平?”

“这些天,关于宁远之事,内阁军机处都有讨论,卿等的意见和看法,朕都知晓了。”

“今日朕就说说朕的看法吧。”

“多铎率领大军,忽然到宁远,现在又不顾宁远后路,直接向山海关杀来,看似毫无顾忌,不顾后路,有勇无谋,但朕却知道,多铎绝不是这样的人。”

“这其中怕是有诈。”

“如果朕所料不差,多铎一定在宁远附近埋伏了强兵,但是宁远兵马出城,就会被他们伏击包围,到时非但不能截断他们的退路,宁远说不定也会危急!一旦宁远危急,辽西恐怕就不复为朝廷所有了……”

听到此,殿中微微骚动。

即便现在站身殿中的,都是内阁和军机重臣,智力不凡,见多识广,但听到陛下所说,还是不免有些惊骇——如果真如陛下所料,如果多铎真是预备了伏兵,那宁远兵马万万不可轻动。

朱慈烺面色凝重:“当然了,朕只是猜测,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其间的风险却不可不察。”

“至于出关迎战多铎,朕反复思量,以为时机还不到,建虏多骑,但有不利,立刻就可以退走,我大明却多步兵,但有失利,就会是大败,尤其现在冬季之时,最不利步兵,因此朕认同高爱卿的看法,不能随建虏起舞,现阶段,不宜大举救援宁远。”

高斗枢急忙行礼。

朱慈烺继续:“不止是因为现在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不便出兵,也不止是因为多铎有诈,更因为这两年来,建虏入塞骚扰之路被我大明阻绝,在入塞不能,蒙古各部纷纷倒戈的情况下,他们又开始打宁远的主意了,如果我大军出关救援,在他们习惯的战场里和他们对峙,耗费兵力,怕是正中他们的下怀。”

“时间在大明这一边,我们不急,急的是建虏。”

“大国不轻战。”

“大拙胜巧,收复辽东,终究要靠强大的军力和国力,这其间没有任何的侥幸。”

“在辽西道路没有完全修好,建虏没有完全疲惫、野战依然强悍、蒙古各部没有完全被我大明统合之前,大明不宜在辽西大举用兵,以免重蹈松锦之战的覆辙,这是军机处之前制定的战略,朕以为,不论面对什么样的狂风暴雨,这一条的基本战略都不能动摇!”

“宁远乃是我大明的第一坚城,朝廷花费百万两银子打造,当初努尔哈赤拿不下,多铎区区三五万人马,想要拿下,也不是容易,黎玉田久在辽西,马科更是我大明悍将,朕对他们有信心。”

“当然了,虽然朕不打算大举出兵救援宁远,但并不表示我大明什么也不做。”

“多铎用诈,我自然也用诈。”

“建虏此番前来,除了一场胜利,只振奋他们内部的军心士气之外,怕也是想要疲惫我大明,既如此,倒也不能让他们太失望了。传朕的旨意,命令山海关总兵刘肇基,宣府总兵黄得功,蓟州总兵佟瀚邦,昌平总兵刘良佐,玉田总兵刘耀仁,密云总兵陈永福,大同总兵姜襄,永平总兵王恩光,以及京营各部,整军备战,做出救援宁远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