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章 第二次松锦之战(十五)(第3/4页)

初三日,在诱使明军分兵战术失败,车臣蒙古覆灭之后,多尔衮下令全军拔营,而锦州而来,与此同时,多铎也无奈结束对义州的攻击,率兵返回,和多尔衮大军汇合,一起往锦州而来。

第二日,马蹄滚滚,军旗飘扬,建虏和喀尔喀联军,漫山遍野的出现在锦州二十里之外。而这里,正是明军构筑的堡垒最前沿。

为了围困锦州,大明一共在锦州城外挖掘了三道壕沟,其中,最里面的那一道防备锦州守军突围,最外围的那一道,则是防备建虏的援兵,三道壕沟相比,防卫最严密的并非是里层壕沟,而是将要直接面对建虏援兵的外围,壕沟纵横,角楼林立,胸墙的后面,手持武器的明军严阵以待,如果从天空看,整个锦州外围的原野,密密麻麻,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地皮看,更远的地方,甚至一直伸展到了松山堡,等于建虏所有可能救援锦州的路线,都被掐断了……

最先到达前线的,并非是担任前锋的喀尔喀骑兵,而是镶黄旗护军统领,已经成为独眼的瓜尔佳氏鳌拜。

鳌拜在墙子岭的战役中,失去了右眼,但这不是他的耻辱,而是他的光荣,每日里,他顶着独眼练兵,又蒙小皇帝福临的恩准,兼了镶黄旗议政大臣,就现在的两黄旗八大臣来说,他是最得福临信任和器重的,而与此相反,他和多尔衮的关系,也是最为疏远的。

或者说,在两黄旗八大臣之中,多尔衮最忌惮的就是他。

这一次救援锦州,“大清”倾巢出动,鳌拜不但是自己,还将自己家族之中,所有十二岁以上的男丁,全部都带到了军中。和其他人心有侥幸不同,已经领教过明国新军厉害的鳌拜,已经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他知道,如果大清上下没有必死的决心,是不可能击败明军,解围锦州的。

虽然意志坚定,也见过大江大浪,但是眼前的场景,还是让他暗暗倒吸了一口凉气——那哪里是壕沟?非明是掩埋尸体的坟场啊……

不久,更多兵马赶到。

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承泽郡王硕塞,禧郡王罗洛浑,硕托,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固山贝子,两黄旗拜音图、谭泰、冷僧机和图赖、八旗固山额真,理政大臣,议政大臣,恭顺王孔有德,和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头领,镶白旗都统马光远,正黄旗都统巴颜,正红旗都统吴守进、镶红旗金砺,正白旗都统石廷柱——除去跟随济尔哈朗守卫凤凰城的镶黄旗都统刘之源,被困在锦州城中的汉军正蓝旗李率泰,以及守卫复州盖州的镶蓝旗都统李国瀚之外,汉军八旗头领,到了五人。

此外,还有范文程,祖可法等一干汉人大学士或者是参政。

……

面对明军的工事,每个人看了都是脸色凝重,即便桀骜如豪格,见了明军工事,也是默默无语,老代善更是脸色发白,捂着胸口,一阵剧烈的咳嗽。

明军将锦州围的像是铁桶一般,兵马无边无际,这周边的壕沟,更是将锦州平原硬生生地分成了两半,如此壕沟,如此兵马,这锦州之围,要如何解除?

……

不久,辅政王多尔衮、豫贝勒多铎和洪承畴也到了。

不同于其他人的惊异,多尔衮对锦州的情况,早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他清楚知道,明军对锦州的包围,岂止是“铁桶”两个字就可以形容的?

这也正是他不愿意直接向锦州进军的原因之一。

但时事所逼,刀架到了脖子上,他不得不带兵来到锦州。

……

“先生怎么看?”

站在临时搭起的角楼上,多尔衮等着洪承畴举起千里镜观望了一圈,默默放下之后,才平静问。

洪承畴老脸沉重,摇头:“难破也。”

多尔衮没说话,目光继续望着洪承畴,等他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