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章 航海先锋周公瑾(第3/4页)

现在李素告诉他,可以靠钻研季风远洋探险,周瑜自然对安全性有了极大的信心。

不管怎么说,可以挑战一下,至少不用担心出危险。

风险控制好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收益问题。

周瑜不由开始琢磨,这种探索到底有多大收益?

毕竟就算没什么风险,但要是做成了也没多大好处,那也犯不着抢着做。丞相也不可能欺上瞒下、因为你搞个地理探索,就给你增加封侯对吧?

周瑜下一步,便委婉地表达了他这方面的担心。

好在对这个问题,李素也是很擅长画大饼的。金山银山的事儿不能拿来说,李素就用物种发现的好处来给周瑜甘宁安利。

“……公瑾,兴霸,你们应该也知道,当年孤派人南下远航林邑,找回林邑稻,如今江淮之地,千余万百姓受惠,福泽后世。

由此可见,孤悬海外的海岛、大洲,多多少少都容易有中土所无的作物,若能互通有无,增产惠民,陛下绝对是不吝封侯的。

这扶桑乃是列岛,谁知主岛之北,是否还另有它岛、其上岛民因蛮夷不擅造船,而无法与中原沟通。只要找到任何新的物种,孤自然会向陛下请封,找不到,也会记下你们的苦劳。这种探索的事情,本来就没有必赚的。”

李素把降低风险、夸张收益,这两方面的思想工作都做透彻了,还给物资给条件,周瑜终于表示可以接下今年冬天这次远航探索。

甘宁还有些犹豫,主要是他地理比较差,也不太懂摸索陌生环境下的季风条件。

好在李素也非常善于鼓励人,用人有方,连忙跟甘宁说来日方长,反正他和周瑜必须留一个镇守目前的领土,不能都走了,否则要是扶桑人趁着汉人武力空虚造反,也会很麻烦。

将来机会还多得是,明年或者更远的将来,有更远的远航、夏天就可以启程北上那种,甘宁再去不迟。

周瑜这次初冬启航,好处是风险可控,因为只要到了腊月,风向肯定会变,你往北航行的时间不可能超过两个月就要返航了。

但风险可控和探索不了太远,这是矛盾统一的,要前面那个利就得承受后面那个弊,所以只能是浅尝辄止总结经验。

真要一次性远航出去小半年、再返航小半年那种,只能交给甘宁这种莽人。

周瑜负责试探总结,甘宁负责大规模深入贯彻,人尽其才。

……

统一了思想、也做完了一切准备工作后,周瑜在十月初十这天,从大阪湾带着二十条海船,一千五百名水手,离开濑户内海,绕过伊势半岛,沿着太平洋继续北上。

尽管曰本列岛在伊势半岛再往东北,总共也就一千二百多公里,就可以到本州岛的最北端了,哪怕是到北海道的最北端,也只有一千五百公里。

但周瑜心中并不知道这些,在他眼里地图是黑的,所以这么航行还是挺需要勇气的。

更何况他要负责总结经验、为后人绘图,所以要近岸航行,好多海湾的地方都得绕进去看看清楚、在图上大致标出来,这样实际里程就远得多了。

到伊势湾,也就是相当于战国时织田信长的尾张国、后世的名古屋一带,他就绕了个圈子,到相模湾、东京湾、仙台湾还得再绕,最后还要探索一下与北海道之间的津轻海峡。

林林总总算起来,这些近岸绕路至少凭空多出来三分之一的里程。

周瑜往北航行了一个多月后,日行不过一百多里,大约到十一月中旬时,才算是彻底探索完津轻海峡,确认了“北海道和扶桑本州岛确实是两个隔开的岛屿”。也确认了津轻海峡的对面,应该就是跟对马海峡以北的鲸海连通的。

这时候,物资消耗已经挺大了,一千多号人在海上吃了一个多月,哪怕是比较寒冷的环境,蔬菜和水果也已经彻底吃完了,只剩下干粮和咸鱼、肉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