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第2/3页)

听到这话,东江军将士纷纷望着自己脚,这种又软又合脚的鞋子,穿在脚上非常舒服。

全旭望着毛承禄道:“东江镇军费有限,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全某可以给东江军打造火炮、甚至火枪,这样吧,每打造一门火炮,东江镇给全某送来辽东百姓一百人,全某也不亏待他们。他们可以给全某做工,或者种地,包一日三餐,外加每个人每月五钱银子,外加三斗米,若是将士家眷,待遇翻倍!”

全旭在最开始根本就没有想过在明末打造兵器,他总是习惯性的认为,明末的工匠采取手工的方式打造,效率低,质量差。

事实上,全旭陷入了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牛结实等优秀的工匠,一直努力的表现自己,可是,他却用钢铁让他们打造,煤球模具、锄头、铲子等工具。

然而,在毛承禄和刘兴祚眼中,牛结实的技术水平,已经比东江镇最优秀的工匠还要优秀。

哪怕东江镇最优秀的铁匠,在铸造铁炮的时候,也会留下中空、气孔、毛刺、飞边。

可是,全氏铁匠工坊的铁匠,不仅仅用钢铁铸造那种类似于火炮炮管的东西,关键是他们的管壁后薄均匀,内壁光滑。

这主要还是因为全旭无意间给牛结实提供了一道既不起眼,却有跨时代的技术变革,那就是铁范冷铸。

在中国古代有三大铸造技术,首先是融模铸造、其次是泥范铸,最后才是铁范铸造。其实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发明了铁范铸造技术,在战国后期已经渐渐成熟。

只是,非常可惜,由于中国历代对工匠的不重视,尤其是明朝,一入匠籍,终是贱籍,所以,这个政策,反而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现在全旭给牛结实等工匠开出十两银子的高薪,他们自然就玩命的想要回报全旭。

刘兴祚迟疑道:“全先生岂不是太亏了!”

“不亏!”

全旭望着刘兴祚道:“吴桥之变,倒是给全某提了一个醒,一旦再来一个类似于秦承祖这样的人,全某拥有的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全某也需要自保!”

刘兴祚望着东面那座高大城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全旭又道:“全某在这里建了一座书院,将来东江军诸位兄弟的子女过来,可以前往金梯书院读书!”

毛承禄想了想道:“此事,我再考虑考虑!”

“应该的!”

全旭看了看时间道:“早餐时间到了,咱们一起用餐!”

“全先生,我想去那里看看!”

“我也去!”

“请便!”

全旭自然知道刘兴祚和毛承禄是为了亲自看看全旭这里的伙食情况。

刘兴祚其实一直努力给辽东百姓寻找一条出路,辽东百姓自然也想回来,可是,明朝的土地已经超出了可以承载人口的极限,根本就没有地方愿意接收他们。

刘兴祚并没有跟着全旭去吃饭,而是直接走向建筑工地上。

城堡的建筑工地上,七八千名工人,分成十数支吃饭的队伍。

这些吃饭的队伍,几乎一模一样,早餐就是馒头和菜、包子,全旭此时也入乡随俗,没有从后世直接买面粉,而是购买麦子,经过工匠用石磨磨成粉,当然,是不分麦皮与面粉,这样的馒头看上去黑乎乎的,没有卖相。

不如家丁兵吃饭的那种用了增白剂的馒头白,菜有两样,分别是萝卜鸡块炖粉条,腌制的辣椒、以及红薯秧苗汤。

包子也是白菜肉陷的,不像家丁兵一样,可以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口味挑选,每个人都是一碗米粥,一个肉包子两个馒头。

刘兴祚排着队领了两个馒头以及一个肉包子,味道马马虎虎,最大的优势是顶饱。

众人吃得非常开心,刘兴祚发现不少工匠不舍得吃包子,而是把包子收起来,准备带回去给自己的孩子或家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