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总台喊刘梅:那个池总送花来了!(第4/5页)

“北京人家最普遍的就是军大衣,室内有暖气,出门就得穿大衣。是我自己的,放心!还县长呢!”

两个人出了宾馆的大门,刚走了百十米,刘梅的电话响了,是池强。池强说他看见刘梅和叶县长一道出门了,他的车子刚进宾馆。他说,既然……那就算了。我也走了。我带了束花,放在总台那里。如果喜欢,就拿走吧!

刘梅也没解释。

中间,叶百川也接到妻子的电话,问他怎么还没回来,据说余县长他们都回来了。叶百川说这边还有些事,明天上午的飞机。妻子说你得老实点,北京那地方复杂。特别是驻京办那地。我要是听见又有什么事情,你就别再回来了。你都50岁的人了,记着,快50岁了。叶百川说我当然记着,放心。50岁了,还能有什么?我不在驻京办,正在一个老乡这边呢。

刘梅也没问。4年前,当叶百川县长和自己刚刚开始时,她也曾想过要叶百川娶了她。女人嘛,骨子里看重的还是个名分。后来叶百川妻子一闹,特别是这两年在北京,她不这么想了,有时,她甚至有些厌倦。她感觉自己正一步步地扎进北京的泥土里,她喜欢这皇城泥土的气息,喜欢这里的人和事物的气息。她得留下来,无论将来驻京办何去何从,她都不想再回仁义了。仁义那个山区旮旯,那叫生存,而不叫生活!可是,怎么留呢?仁义驻京办是黑头,无审批文件,无专项财政拨付,就连刘梅现在自己的关系,也还是挂在县政府办的名下。每年的经费也是先通过政府办再拨到驻京办。虽然她干的工作跟其他县驻京办的工作没什么两样,可是,她在北京发改委没有户口。没有户口,有时办事就有些灰色,至少不能名正言顺。但也少了约束,全北京城,有户口的驻京办也才四五百家,没户口的却有四五千家。这是个八仙过海的时代,只要你能达到“目的”,何必在乎那一纸公文?虽然到北京实打实地算,才一年多,可是刘梅也想了不少路子,包括调动。当然难度大。另外一条,也是捷径,就是嫁给一个在北京有“绿卡”的人。一个人要改变命运,道路并不都是一样,有的人只需一步,有的人却需要一生。她是属于一步,还是一生的呢?

夜风有些寒冷,叶百川拉了拉大衣。刘梅说:“回去吧?宾馆外边有个夜宵店,我们去吃点,也暖和。”

进了夜宵店,刚坐下,就有人过来跟刘梅打招呼。这是个男人,40岁左右,风度翩翩,戴副眼镜,皮肤白皙,一看就是个“小开”。男人走过来,笑着说:“刘主任也吃夜宵?这位是……”

“啊,王主任好。这是我们仁义的叶县长,我陪他晚上出来吃点。”刘梅又向叶百川介绍说:“这是桐山驻京办的王虚王主任。”

“啊,叶县长好!”王虚已经将烟递过来了,说:“桐山跟仁义在一条线上,虽然是两个省,可是我们比兄弟还亲。我们驻京办,跟你们驻京办在一块儿。我在五楼。不过,我比刘主任来得迟些,我是一个月前刚到。”

刘梅说:“远亲不如近邻。王主任,干脆过来一道吃点。你们那个小白呢?”

“她啊?回去结婚了。元旦要到了嘛!”王虚说着,就坐下来。3个人要了点菜,又拿了瓶二锅头。叶百川说这酒正宗,地道,喝着上口。王虚就谈到驻京办要撤的传言,说:“也活该我倒霉,刚刚来,被子还没焐热,就得改嫁了。也不知这传言是不是真的会实施?以前听说有过,都不了了之了。但愿这回也是。”

“那难说。这回据说是中央主要领导发了话。现在共产党办事,就怕不认真。一旦认真,没有办不成的事。”刘梅咂了口酒。二锅头烈,却香。

王虚叹道:“不过驻京办要撤,也不是一下子的事。太复杂了,涉及方方面面。其实,驻京办搞到今天,还不是因为上面的原因。特别是县级,这叶县长清楚,县级离北京太远了。我们怎么参与中央的决策?怎么得到中央的信息?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经济,没有信息,就是死路一条。县级不搞驻京办,等着信息一层层地往下传达,到了你那儿,就是最后的流水了。没有了,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