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三章合一(第2/8页)

张千山点点头:“这一届已经毕业了,等你合同签完,正好是高三实习期,到时候就可以挑选人。不过太好的轮不到你,各大厂子每年也要挑人的。一般的倒是可以,现在没那么多岗位,很多毕业就回家成了待业青年。”

这是实际情况,那会儿进工厂只有三条路,一个是毕业分配,一个是社会招工,一个是父母退休顶替。

但工厂就这么大,不可能年年扩张,退休的一年也就那么多,所以除了特别优秀的,家里有门路的,很多人都没工作。

要不一说改开,不少人开始做小买卖呢!这里面拿铁饭碗的人很少,都是待业青年没办法了。

所以何熙的要求张千山其实还挺愿意答应的。

何熙点点头:“这个我明白,但是我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的。万一去了樱花国不回来咋办?我有限制条件,要签合同的。”

张千山也不是不知道这种情况,一听就问:“什么?”

何熙说:“还没想好,不过还有时间,现在大体的思路就是将出国培训量化,这个机会值多少钱,如果不回来就要赔偿之类的。”

这倒是个办法,不过他也说了:“这个弄不好挺麻烦,你再仔细想想吧。”

这事儿就算暂且敲定了。

不过张千山作为省机械厅的官员,对于要落户南河的生产线,自然是关心又谨慎。

他提醒了何熙一句:“第一批人要到明年春天下学期才可以实习,等着回来就到了明年夏天了,你的发动机厂三个月完工,半年投产,他们可赶不上用。我这几天倒是接到不少电话。”

何熙就问:“是吗?”

张千山说:“省里不少企业想跟你合作,他们都有熟练工人,你出技术和生产线,他们参与生产,就跟海州零配件厂似的,两不耽误。你可以考虑一下。”

何熙就知道,自己现在就是个香饽饽,还是没外包装保护的那种,生产线拿到手,肯定不少人窥探。

她就笑着说:“张处长我知道了。”

她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张千山也就不好建议了。

张千山才又拿出了一张纸:“这是你要的王川华的供词。”

王川华这人,平日里看着挺嚣张的,进了警察局后,开始还说什么就是想为海州厂留下生产线,结果被上亿元的项目这六个字一吓,真是吓破胆了。

警察再问就老实全交代了。

何熙低头看着,供词写着:“我负责的转子发动机卡车其实效果很一般,大概五千公里就要大修,没多久就淘汰了,从那儿后我也没研究过。

剩下的几台转子发动机,我们本来是想拆了重新用的,但零配件和往复式发动机不一样用不上,就放在二车间。

我不知道何熙找出来了转子发动机,他们培训的时候,保密工作做得好,而且那会儿我们笃定赢不了,我也没过去看。

是后来我接着个电话,恭喜我海州厂又要立功了,何熙用转子发动机申请专利,还用这个专利和樱花国换一条发动机生产线。

那会儿海州厂拿下了TS1号项目,徐海信任用自己人,我直接被架空了,我正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脑袋一热就把主意打在了这上面。

何熙挺谨慎的,样机收了起来,其他的都销毁了,张师傅也嘴严,我压根就没问他,我家跟王昕家住的近,知道他家最近有事,我就从他入的手,拿到了图纸。

我本来也研究过,也是干这行的,看了图纸我就知道是这么回事,又让王昕帮忙,将样机做了出来。我真是鬼迷心窍了。”

何熙慢慢往下翻,警察问道:“谁给你打的电话?”

王川华挺含糊的:“其实我也跟他不熟悉,就是原先去部委见过,没想到他会给我这个消息。”

警察又问了一遍,王川华才说:“是赵子杨,机械部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