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官靴、旧邻(第2/4页)

“不知是哪家?竟是有这样的福气,配的了齐先生?先生可是读书人,温文尔雅,一表人才,性子还温润,嫁过来不定哪日就成了秀才娘子,举人娘子了,那可是大体面。”

老韩头嘴上恭喜的厉害,心里其实想的也和包三儿一样,齐书生啊,那真是个大窟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小子还年轻啊!哪怕是当初搬家的时候因为三伢子和包三儿帮衬了一把,给寻了不少的活计,以至于让齐书生一举得了笔大钱,利索的在靠近外城的某个偏院里买下了一间半的房子,算是彻底的有了房产。不至于没招没落的。

对一个对科举还没绝望的书生,即使有了房子,即使自己也挺知道寻摸,那花钱的地方也绝对不少。光是一二年一次的科举结保钱,就能掏空喽。更不用说日常的笔墨纸砚了,那流水一般出去的花销,一般人家那可扛不住。

两双眼睛带着好奇看过来,齐书生也有些不好意思了,不过近来许是他这样被看被问的多了,脸皮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所以虽然不好意思,他还是带着几分坦然的咧嘴一笑,开口说到:

“这说来大家也认得,就是以往的隔壁邻居王氏。”

王氏?什么王氏?怎么说老丈人家不说丈人名字,说个女人……妈哎,该不是王寡妇吧!那个一家两寡妇的那家?他要娶小王寡妇?

晴天炸雷了呀!包三儿和老韩头面面相觑,一时都有些不知道说什么了,表情都让这消息给炸懵了!

虽说这时候不是后来的满朝,什么贞节牌坊的没那么稀罕,寡妇再嫁也并不稀奇,可这齐书生和王寡妇……这戏怎么唱的?

怎么唱的?那真是巧了。若是回顾第64章 咱们就知道,那小王寡妇当时是去了绣庄,当了在册绣娘的。可即使在册了,活儿有保障了,在绣庄后街租房子安全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了,可日子就一定好过了吗?

不一定的!哪怕老王寡妇还接了些给人浆洗的活儿呢,可她年岁大了,眼睛又不好,有几家用她?此外孩子一点点的大了,吃喝也比奶娃时候要多了。再一个,一个男娃,总不能一直和两个女人住一个屋子吧!

两个女人要养个4岁上下的孩子,那是日子越久这该谋算的就越多。所以这老王寡妇想借着老关系,多找点活儿干挣钱,多正常。

这么正常着,正常着,寻到了齐书生那边,为这个有了房子,有了固定活计的老邻居做点杂事儿,换几分庇佑,这里那自然也一样正常。

可谁想女人多的地方,那舌头也长呢!不过是老王寡妇一日崴了脚,让小王寡妇帮着送两日给齐书生浆洗的衣裳,这就惹了闲话了。说是小王寡妇有了再嫁的心云云。甚至还有人逗那4岁的孩子,说什么他就要有新爹了!

这些个杀千刀的,你说这口舌让不让人恨?小王寡妇苦的,那绣房的活儿差点就没法子做了。不过这么一来,倒是也真让老王寡妇琢磨起了让闺女再嫁一回的事儿。没有个当家的男人,没了以往那安生的住所,她们的日子太难了。

那齐书生呢?其实早年住在三伢子家的时候,他对小王寡妇就多少有点意思。孩子更是他看着出生,看着长大的,也有情分。让这闲言闲语的一闹腾,不禁也琢磨起了这事儿。

他无牵无挂,单吊的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以往住三伢子那儿的时候还好,有个事儿一个院子的总会帮一把,如今呢?他靠谁去?

他买下房子的那个偏院就狭长的一条,一共两间半房子,他买了一间半,另外一间却是个没人的,虽说如此等于是他一个人一个院子,住的十分舒坦,可同时也没了搭把手的人,什么事儿都要自己来,这让一个大男人真的挺难。

可让他娶亲?先头就说了,他想娶媳妇挺难。没家没业,没稳定的收入,还读著书……只要疼闺女的,都怕他将来一门心思科举,掏空了自己不算还害了媳妇孩子,顺带带累岳家。如此想娶只能多出聘礼,寻那爱钱、嫁闺女等于泼水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