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6章 信仰之重乃传承(第2/2页)

只有在李家庄子单独饲养的海鲜,确定没问题了,才能吃生的。

包括河鲀,这个都是单指,不是河豚。

豚是猪的意思,他那时就有的外国公司,比如做方便面的,说是豚骨汤。

一大堆他那时的百姓觉得高大上了,哎呀!原来咱们的猪是豚啊!

李易这等文学素养到一定程度的人就悲哀,外国宣传一下豚你就知道是猪了,附和后认为自己牛逼了?

那你知道无豕不成家的豕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彘是啥不?

人家外国人说个豚字你就跪了?你对中华文化是有多么不了解?汉语都没学明白你有什么资格显摆外语?

我精通六种外语我都认同中华文化,你四级都没过,你跟我显摆豚?给你脸了,呸!

你有什么资格跟我坐一桌?你不滚我滚。

“三哥,凡此之后,遗民更应学唐文,如是种种,自傲在心。”

李易提要求了,这么多的遗民,咱们必须宣扬文化。

象形字是最好的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可惜那些都被白皮猪给废了。

“不是正常吗?”李隆基不觉得如何,他习惯了,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就这样。

李易使劲点头:“对,猪,然后杀了就是猪肉。”

他就觉得有意思,他会别的语言啊。

猪在他那时的西方是Pig,肉是meat,猪肉是pork,还有其他的口语表示方式就不列出来了。

那么怎么把猪、肉和猪肉联系起来的?需要单独的一个单词。

说好听的就是这个单词和语句表达的更具体,说不好听的,就是你们的文明程度在命名上都存在缺陷。

故此有一些人学了外语后,就总是在说话的时候间杂一些外语单词。

他们的理解是这个表达的更具体,尤其是意识方面的。

但他们想错了,他们以为的更具体和意识方面更确切,是因为他们对中华文化底蕴差。

你有什么更具体的?无非是你不理解。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说话的时候两种语言总是单词记不清楚,一着急就用其他的代替了,尤其是说中国话的时候。

曾经有个几个同样象形文字的文明,结果又都消失了,只留下了历史上的一些记载,有战争原因,还有局限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