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如何收拾那一王三牧?(第3/3页)

“何事?”

“自《汉记》补录十篇之后,这大汉天下,最全的记史全篇便应是置于雒阳兰台的那一部了……按理说,这套《汉纪》应从未外流,前番迁都,亦是损毁……如何刘景升的手中,却还有一部完整的《汉记》可以续撰,此事着实蹊跷。”

李儒的这话里话外的意思,董卓自然是能听明白的。

他这是暗指蔡邕通刘。

董卓淡淡的‘嗯’了一声,不置可否。

“此事日后自由老夫细查,文优不必多虑了,只需将心思多往天下大事上想想。”

“诺,属下谨记相国之言。”

董卓放下了刘表的奏疏,又从桌案上拿起了另外一份简牍,道:“这是前阵我女婿派人送来的探报……袁绍在河北,抢在公孙瓒之前夺了韩馥的冀州,眼下公孙瓒似受了袁术拉拢,欲与袁绍争夺冀州,当此时节,老夫有意在关东搅一搅这趟浑水,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李儒捋着须子,嘲讽道:“韩馥此人,虽为名士,却无审时度势之才!他自认为乃是颍川名士,便滥用辛评、郭图等颍川士人,妄图用颍川人助其掌权,反倒把冀州本土的名门审配、田丰、沮授等都得罪了……汝南袁氏在豫州声威远胜韩馥,袁绍在冀州振臂一呼,辛、郭等颍川系士人哪个敢不应?冀州本土之士亦因其滥用颍川系人而转投了袁绍,这等结局实乃是意料之中,韩馥此人自寻死路,真蠢钝之徒。”

顿了顿,李儒又道:“只是没有想到,公孙瓒居然可以不受刘虞节制,擅自从右北平去取冀州,如今还与袁绍相争,此事倒是有趣。”

董卓点了点头,道:“前几日,还有东面的军报传来,说刘岱以粮草为由,突袭诛杀桥瑁……”

李儒嘿然道:“刘岱任兖州刺史不过一年,在此之前,桥瑁便历任兖州刺史和东郡郡守等要职,其人在兖州势大……若不除他,刘岱如何能在兖州安心治政?”

董卓一边敲打桌案,一边道:“老夫避于长安,这些关东郡守抓不住老夫的影,便自顾自的彼此征伐……呵呵,却是有些意思,老夫若是让人紧守函谷关与青泥隘口数载,文优觉得这些关东郡守,会互相打成什么样子?”

李儒笑道:“二袁还未正式相争,这些贼子便已经安耐不住的闹将起来,依在下估计,相国只需在长安静待五年,关东诸贼必因互攻而疲惫,届时相国亲领西凉雄师,东向以定天下,必是无往不利!”

董卓沉吟了片刻,又突然道:“那刘焉,刘表,刘虞,刘宠这一王三牧,又该如何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