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2/6页)

正无措之际,外头进来一群人,宫里太监有大半留守在殿外,小部分跟进来伺候,最前头便是一身大红色常服的元狩帝和深青色私服的太后。

太后今年六十,花甲之年本该大办寿宴,不幸遇到多事之秋,正好是淮南洪灾和时疫同时爆发的时候,元狩帝本来固执己见,不顾黎民百姓的舆情,还想继续操办,但被太后做主拦下来,只在她的慈明殿小办。

古人能活到六十就算长寿,普通人家也会着重庆贺,遑论一国太后。

但是民生多艰时,太后一力叫停,劝阻元狩帝的一意孤行,可见是位很有政治远见和非凡魄力的女子。

太后从殿外进来,身材高挑、匀称,虽六十但保养得当,满头乌发茂密,脸上皱纹很少,皮肤光滑,依稀可见年轻时的风华正茂。

霍惊堂低头,拱手:“惊堂见过皇祖母,见过陛下。”

赵白鱼跟着行礼:“臣见过太后,见过陛下。”

霍惊堂扭头看他,无声地说:叫错了。

紧张得肾痉挛的赵白鱼只当看不见。

“起来。”太后来到霍惊堂跟前,捧起他的脸颊打量:“气色不错,病好了?”

霍惊堂神色如常:“小病罢了,谁拿这事儿到您耳边嚼舌根?”

“还瞒我?”太后拍着霍惊堂的胳膊,将他拉到桌边:“要不是前阵子靖王闹出来的那档事,是不是得等你灵堂摆好了,我才知道?你们这些做人儿孙的,总喜欢学那套报喜不报忧,怕长辈担惊受怕的所谓‘孝顺’!以后可不得这般做了。”

拉着霍惊堂的手不放,太后犹如天底下最普通的祖母,絮絮叨叨地叮嘱:“要是你出了事,我怎么和崔国公交代?以后到了九泉之下,又有何颜面见你娘?”

霍惊堂笑笑应对:“孙儿吉人自有天相,如今不是没事?”

太后双手合十念叨阿弥陀佛:“少杀生,多念佛,佛祖有灵,会保佑你们平平安安的……可经常抄写心经?每日可有默诵心经?初一十五可有去宝华寺吃斋念佛?”

霍惊堂:“初一十五没经常去,但是有斋戒。”

太后闻言满意点头,看着霍惊堂的目光里充满慈爱:“哀家膝下的孙辈里头,唯子鹓最心善。”

赵白鱼:“……”今日或许窥见霍惊堂入佛门的引路人了。

太后坐于主位,元狩帝在她身侧,霍惊堂则在另一边,赵白鱼还在原地踌躇。

霍惊堂自然地开口:“小郎,坐这儿。”

赵白鱼下意识关注元狩帝和太后的反应,元狩帝面色如常,没给眼神,太后倒是朝他露出和蔼的笑容。

“过来吧。”目视赵白鱼坐下来,太后一直打量着他,半晌后说道:“不像昌平,倒是像二十年前的状元郎。皇帝,你看看像不像?”

元狩帝抬眼看着赵白鱼:“确实没有半分像昌平。”

太后突兀地说:“性情也不像。”

赵白鱼眼皮一颤,垂在身侧的手不自觉蜷缩,仿佛此时才意识到他和太后、元狩帝还有这层表面亲缘关系。

太后:“紧张了?”

赵白鱼低头,轻声说:“臣人微言轻,见识浅薄,头一次和太后、陛下进膳,怕御前失仪。”

太后笑呵呵的,“你倒是诚实,也心善。”瞥见赵白鱼腕间的佛珠,不由询问:“你也信佛?”

赵白鱼握着佛珠,还未回答,霍惊堂便握住他的手对太后说:“孙儿大婚之日,皇祖母外出礼佛没碰上,这会儿是不是能补上杯新人茶?”

太后顿时笑开怀:“皇帝,你说子鹓是不是话中有话?”

元狩帝淡笑:“跟您讨随礼。他新婚当日,收了随礼却将来宾拒之门外,满京都没见过哪个像他这般混不吝!”

太后乐不可支,招呼赵白鱼到她身边站着,而后褪下左手腕质地精纯的玉镯塞到他手里,仔细地瞧着他的五官,仿佛透过他的轮廓在寻找昌平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