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2/3页)

但是很可惜,这些东西在父亲的眼里,都是旁门左道,不务正业。有一次他爹把杜广安做得所有东西,足有几十件,都给一把火烧了。

告诫他若是再敢如此玩物丧志,便不是杜家子弟。

算起来也有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杜广安已经长壮,不怕他爹。但是曾经的烙印太深了,他还是觉得百工是贱业,修河更是拿不上台面,比不得从军报国出人头地。

任凭贾鲁怎么劝说,心里的刺儿依旧存在。

而有些东西,的确也不是劝说就能解决的,还要实际行动才行。

贾鲁到了开封之后,首先就见到了张希孟。

“本该出城迎接的,我手边的事情太多,也太过繁忙,还请见谅。”张希孟愧疚地跟贾鲁说道。

老头半点不在意,他很清楚张希孟有多忙,“我这把老骨头,想要做点什么,身子骨也不允许了。倒是张相,大明的担子都落在你的身上,可要留心在意才是。”

张希孟笑道:“我也谈不上扛起多大的担子,只是有些事情,需要我来处理才能够方便一些。”

“怎么讲?”

张希孟道:“均田令是我撰写的,主公意思是继续坚持,不允许更改。我以为当下中原凋敝,田多人少,且土地贫瘠。又缺少劳力,如果还是一家一户的均分土地,实在是不利于恢复民生。因此我想根据情况,调整分田的方式。”

涉及到了土地,张希孟几乎是大明唯一的权威。

确实除了他之外,没有人能做这事。

贾鲁沉吟道:“淮西均田,是给了免赋的口粮田和桑麻田,到了江南,桑麻田就要加倍纳税。西南的分田,又保留了姑娘田……由此可见,虽然是均田,但天下之大,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要分得妥帖公道,能让人心服口服就好。”

贾鲁的话很对张希孟的口味,他笑着拿出了自己撰写的中原分田方略。

很有趣的一点,张希孟开宗明义,就解释了中原不能按照东南均田的道理所在。

由于连年战乱,青壮大量流失,百姓十不存一。

不少地方只剩下老弱妇孺,一个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甚至还有不少残疾人。

没有牲畜,没有农具,没有种子……百姓处于绝对的一穷二白的情况。

就算把土地分了,又能怎么样呢?

单纯的休养生息,恢复民生,又要多少年?

张希孟认为,均田也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即人口相对稠密,土地分配不公,且以农户为主,基本上掌握耕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均田。

但是很显然,历经十年战乱之苦的中原之地,连这些基本条件都没有。

这时候就必须调整策略……借助之前的民兵,弓箭社……要把每个村子的百姓,全都组织起来。

不分男女老少,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这一次的授田,依旧按照人头算,但是可以放宽上限,个别地方,每个人可以拿到一百亩,甚至二百亩。

但是这些土地暂时不分给百姓个人,而是以村社为单位,进行耕种。

所获收获,七成平均分给每一个人,另外三成拿出来,给贡献最大的壮劳力。暂定五年期限,给中原百姓恢复民生,待到大部分村社百姓,可以凭着家庭完成耕种,再进行分田。

贾鲁看了片刻,忍不住笑道:“张相思虑周全,当真是让人钦佩。只是这样的村社,怕不只是耕田吧?”

张希孟笑道:“确实,百姓凑在一起,便有了承担风险的能力,我打算向百姓借贷,让他们购买农具,种子,耕牛之类的。”

贾鲁微微迟疑,就道:“张相,为何不直接给百姓?”

张希孟道:“当下朝廷也没有那么厚实的家底儿。能给,但只能给一点点……这个借贷,却是可以向一些富商募资,借助商人的力量,支持百姓耕种土地。我盘算着,朝廷只要补贴一些利息就好,这不就是用小钱,成大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