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不和亲,不赔款(第2/3页)

弄得陆游不得不跑去大散关写边塞诗,算是割地割了个彻底。

所以经过他们的总结,得出了四条,不和亲、不岁币、不割地、不称臣,这是四条基本原则。

毛贵又跟刘伯温讨论了些时候。

他们发现,除了这些对待强敌的外交手段之外,针对一般的蛮夷,土司,藩国,不至于涉及国家尊严,但是在往来之中,也会吃亏。

就是所谓厚往薄来的情况。

毛贵思量再三,觉得必须再加上一条核心原则,就是坚决捍卫大明的利益。

刘伯温点头,表示万分赞同。

“不过毛将军,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情形,如果我们不给那些好处,对方不愿意奉大明为主,又该怎么办?”

“那就发兵征讨?”

刘伯温摇头,“据我所知,有不少土司部落,人口稀少,地势崎岖,放在那里,影响不了什么,可要是派兵攻打,就算是十万大军,也未必能拿得下来,劳民伤财,很是麻烦。”

毛贵想了想道:“那,那还是要给些东西的……不过彼此往来,必须要有来有往,不能咱们吃亏太多!”

刘伯温颔首,“那就再加上四个字:互惠互利!”

两个身份各异,经历各异的人,凑在一起,还越讨论越是欣喜,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刘伯温觉得毛贵这人虽然是武夫,可人品方正,坦诚直率,是个能交往的朋友。

毛贵也觉得刘伯温丝毫没有文人的傲慢,反而心系天下,堪称少数有良心的文臣。两个人凑在一起,经过了十几天的讨论,总算拿出了一个草稿。

毛贵喊着刘伯温,一起来见张希孟,请求张相点评。

此时的张希孟刚刚陪着夫人转了一圈……原本他只是稍微在山东停留,处理了孔家的事情,就去应天。

江楠也打算去应天,可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弄出了复旦学堂,又有整顿兵马,还冒出了高丽……张希孟一时没法动身,江楠从开封回来,却也没有去应天,而是赶了过来,跟丈夫在一起。

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还是怠慢不得。

江楠到底没有挺着大肚子工作。

度支局是事情,暂时交给了韩秀娘负责,连续两任提举都是女人,度支局也喜提巾帼局的称号。

不过要是觉得女人当家,度支局就不足为虑,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韩秀娘出手比江楠还要狠辣,上任之初,就连续查办官吏,两个侍郎,三个知府,十二个县令,就是她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对天下人交出的答卷。

这口屠刀的犀利,足以让三法司汗颜。

见到韩秀娘下手这么狠,江楠越发安心,随着产期临近,她是愈发期待,给张家添一个后代了。

而即将当爹的张希孟,也是春风满脸,笑容可掬。

见到了毛贵和刘伯温,拿过来他们的文章,张希孟顿时大吃一惊……不会吧?不会吧?这几句被后人挂在嘴边的话,居然是他们总结出来的?

张希孟只是想让毛贵从利益出发,写一篇能指导对外交往的文章。

可毛贵给张希孟的惊喜,着实有点大。

足足看了好半晌,张希孟提起笔,把岁币二字划掉,换成了赔款。

随后张希孟道:“岁币是宋代用的,这个赔款,就是说任何形式的,为求苟安,双手奉送外人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有了这一条之后,所谓的厚往薄来,也就不攻自破。坚持互惠互利就成必然。”

毛贵和刘伯温一起点头,表示赞同。

毕竟写这种文章,还是张希孟拿手,也是当世权威。

张希孟这些年写的东西,自然不是文采飞扬,气势如山的雄文……把他跟唐宋名家的文章放在一起,就会显得十分粗糙,甚至文笔稚嫩。

可抛开外表,张希孟写的东西就不一样了,他是在重新注释经典,总结过往,阐发理论……他要做的事情,当初孔夫子干过,董仲舒干过,朱熹也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