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正宁十六年春夏交替之际, 何殊正与朝臣们为今夏遭遇水灾的几个地区,调拨赈灾钱粮等物资时,合城边境传来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

夷北军应蛮族四大王庭所求,深入草原助其抗击赤罗大军, 与本驻扎在新三省边境, 却穿过戈壁天堑, 直接绕到大后方截断赤罗大军后路的卫西军,一起前后夹击,成功将其给包抄掉。

几十万的赤罗大军东上以来, 一路势如破竹,灭掉无数小军, 却彻底载在他们还没来得及招惹大安军队手中, 逃出生天者寥寥无几。

朝堂上的众大臣们这才知道,原来太子明面上只派出夷北军襄助草原蛮族,实际上还在暗地里派出了卫西军。

也是直到这时,有些大臣才隐约明白, 为何大安要将原来的西月彻底弄到大安的版图中, 原来从那里的边境出发,可以与草原方向守望相助, 打击想要从两处方向过来的任何侵袭。

在此之前,夷北军与卫西军分别两道相隔遥远,完全不在一个方向的边境线,谁也没想过他们可以有打配合的可能。

随着原来的西月王国成为现在的新三省, 再看大安舆图,就能看得出来, 大安的边境防御形势已然大变。

安和省边境外的那片不毛之地, 也就是戈壁滩, 既是可守卫新三省的天堑,戈壁滩的另一端,则是一条非常关键的战略通道。

收到两军俘虏十余万赤罗大军,已经按照她的指示,令俘虏分别在草原边境与戈壁滩修筑大安烈士纪念墓,战壕、长城等工事的消息,何殊的心情却十分沉重。

因为这一战,大安战亡近千,受伤的将士人数更是多达上万。

这样的伤亡对从前的大安而言,乃是常事,可是对于何殊而言,这个伤亡数字实在太过庞大,让她感到心痛不已。

可她心里清楚,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避无可避,而她能做的除了在战前战中尽力为将士们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外,就是在做好战后抚恤与安置工作。

于是最新一期的邸报上,不仅刊登出朝廷在太庙附近修建烈士纪念碑阁,皇上与太子亲率文武百官祭奠战亡将士,发表哀悼致辞的内容,还公布出朝廷对战亡将士的抚恤标准,以及朝廷为在此战中受伤及退役将士们,提供的各种医疗及生活保障方面的安排。

这不仅是战亡将士们古往今来都不曾受到过的至高礼遇,同时也是还活着的受伤及退役将士们,从不曾有过的优待。

受益者将会涵盖大安近几十年来,所有可以找得到名单,有记载或确实证据的将士。

朝廷对这些为保家卫国做出牺牲与贡献的将士们,所给予的高度认可与肯定的态度,不仅让大安各地的驻军将士们感动不已,也让老百姓也对这些将士们悄然改变态度。

曾让人避之而唯恐不及的兵役,如今却成了许多年轻人积向往的事。

毕竟邸报上说了,若非有大安将士们在前线为大安浴血奋战,成功将这那几十万赤罗大军歼灭及俘虏,大安势必会在日后多个难以对付的大敌,面对更多的侵袭,让大安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更多威胁。

“殿下,这般郑重其事地公开表彰将士们的功绩,会不会有些太过?”

听到钱阁老的话,何殊淡笑着回道。

“这些可曾言过其实?几十万赤罗大军不仅兵强马壮,还都手持精良武器,若非我军在此战中表现出色、悍不畏死,如何能够打赢他们?这些都是我大安将士的真实功绩,孤所做的不过是将之公开,并表示赞许与嘉奖而已。”

面对何殊的坦然大方,钱阁老的心情有些复杂,但他还是说出自己想法。

“殿下仁义,臣等有目共睹,可是这样一来,实在很容易让那些将士滋生出居功自傲的心态,易生祸患,那理山国王氏就是前车之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