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灯灭之一三零(第2/3页)

唐太太一进宫,荣烺就大为吃惊。无他,这位与祖母年纪相仿的太太,真是与郑家舅妈仿佛脱了个影一般,真的像极了,一看就知必是一家人。

至于唐姑娘,一看就知道是唐太太的亲孙女。

荣烺忍不住感慨,“怪不得舅妈立刻就要把唐姑娘你抢去做儿媳妇,你们简直如亲母女一样像啊。”

唐太太唐姑娘都笑了,唐姑娘的声音带着一些蜀地的绵软脆爽,“我第一次见舅妈就觉着格外亲切,倒没觉相像,不过大家都这样说。”

“特别像。舅妈年轻时肯定就像你一样,再过十几二十年,舅妈就是你祖母的相貌了。”

唐太太说话舒缓,有一种不急不徐的优雅,这一点与郑夫人不同。

“两宫娘娘还是与以往一样,公主殿下是第一次见,真是率真可爱。”唐太太望着这位平易近人又不失尊贵的小殿下,“民妇在来帝都的船上听闻过公主殿下的名声,比传闻中的更好。”

荣烺奇怪,“你们从蜀地过来,怎么会在船上听人说我的事呢?”

唐太太道,“殿下,开封城可是北接燕赵,南控江淮,临制四海之地。水上的消息传的可快了,我们出蜀地后一坐船就都听说了。”

荣烺即高兴又谦逊,“那都是我应尽的责任。只要开封城快快恢复到从前的元气,我就放心了。”

唐太太看她这样率真无瑕的秉性,不由露出笑容。

她与郑太后是旧交密友,多年未见,彼此许多话说。荣烺听一会儿就请唐姑娘到花园玩儿去了。

她想听一听蜀地民风民俗。

唐姑娘擅言辞,尤其蜀地因地处西南,民风一向比帝都开放。唐姑娘还颇通外务,尽管她学习的都是一些小事,但蜀地米面粮价都是清楚的,还参与过家中田庄的水渠的清理挖掘的相关事务。

“米面粮价找几家米粮铺问一问就清楚,整理水渠可不是容易的事。水利一向是朝廷的大事,虽说田庄不能与朝中大事相比,想来也有许多不易之处。”

“刚开始听下人禀报,民女也是听得七昏八素,后来我让他们呈上水渠的图纸,又亲自去看过,有不懂的请教有经验的人,再阅读相关书籍,基本就弄明白了。”唐姑娘说,“最后就请佃户出力,他们若想直接要力银,就按工包给他们。也可以用第二年田租付工钱。然后将整理好的水渠按长短分给佃户维护,每年免些租子,他们也都愿意。”

唐姑娘说,“事情其实不难,就是多考虑一些。每年秋收后要巡视一下水渠的情况,既然免租子交给他们维护,如果不按期巡视,也会有人偷懒懈怠的。”

唐姑娘说话爽俐,但说到具体事情时就似她的祖母唐太太一般,有一种有条不紊的从容的风范。

怪不得舅家这么急着定下来做儿媳妇。

荣烺说,“这是唐家的家风么?”

唐姑娘羞涩不已,“民女只是做一些很微小的事,怎么敢说这就是唐家的家风呢?”

“你别害羞。听说你兄长也一起来帝都准备明年春闱,你祖父唐家族长也来帝都了。”

“是。殿下您都知道。”

“前几年唐宁任国子监祭酒时,我与他有所交往,十分欣赏他的才干,至今如此。”荣烺有些感慨,“虽然国子监改制因各种原因没能完成,但现下国子监奉行的新规大部分是当年他拟定的条例。

我也曾听闻令祖父的名声,对唐族长治家有为之事非常敬仰。”

唐姑娘正要谦逊一二,荣烺摆了摆手,“你不晓得,朝中今年有一桩大案,前户部尚书因其家族贪鄙太过,鱼肉乡里,已经下了大狱。他这等为官为人自然可鄙可恨,可我想,人必不是一开始就变坏的。读书人考取晋身之阶不容易,要改变家族命运的想法也能理解。我感慨的是为何仁义不能久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