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第2/5页)

敏若长叹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不过你还是去信给颜珠吧,霍腾的婚事,朕心里还有定夺。”康熙做媒一回不成,心里有些惆怅,但敏若话说到这个份上,他也不忍强点鸳鸯谱了。喝了口茶,小脑瓜一转,又是一个好主意。

听他如此说,敏若有些惊讶,道:“敢问是哪家的闺秀?妾先打听打听,回去书信里也有话说啊。”

康熙笑看她一眼,“你可不是再熟悉不过了?”

敏若眨眨眼,有些茫然。康熙道:“正是蓁蓁啊!皇额娘舍不得蓁蓁远嫁,朕便打算在京中给她寻个额驸,从前虽瞧了几个,可如今看,都不如霍腾!”

他暗含得意地道:“这个额驸霍腾他是做定了!”

如此青年才俊,不做女婿可惜了!

敏若嘴角微抽:康熙这语气,弄得跟强抢民男似的。

不过这门亲事细细盘算下来,也未必没有可取之处。

先说蓁蓁和霍腾不算近亲,二人结合不怕后代有畸形和先天疾病。

再说人品,站在蓁蓁家长辈的角度上看,霍腾也绝对是没得说的。塔尔玛心疼儿子却不是一味溺爱之人,这些年也没往霍腾房里塞过人。经过前日一遭,他也算是崭露头角,有康熙青睐,自己有本事傍身,还有家族依仗,日后前程自不必说。

最主要的是嫁给他便能够长留京中,不必远去蒙古。

这在大清历朝历代绝对都是公主们理想的额驸人选,可如今差就差在公主二字上!

想起蓁蓁立志要在蒙古叱咤风云,敏若心中一阵无奈:太后舍不得蓁蓁远嫁,康熙不愿为此违背太后,便在京中高门给蓁蓁挑起了额驸人选。

后宫嫔妃们从不认为抚蒙是什么好事,见女儿有留在京里的门,德妃更是一力撺掇太后和康熙,若非她乌雅家实在不够显贵、也没有足够能干的青年子弟,恐怕她已经把未婚适龄的侄儿们都梳理一遍,给蓁蓁大搞“选妃”了。

在蓁蓁的婚姻大事上,当事人反而成为了没有选择权的那个。

她只能顺从祖母与皇父的安排。

历史上康熙将她嫁给了佟家,婚后尊荣显贵自不必说,只是似乎也并未长寿,亲兄登基后加封她为固伦公主,却也只是死后的哀荣罢了。

敏若心内无奈,思忖着,缓声道:“蓁蓁的婚事,还是要先叫太后知道的。太后她老人家最关心的就是蓁蓁的终身大事了,如今有了想法打算,总得与太后商量商量,叫太后相看相看人选不是?”

康熙轻笑一声,“你怎知这额驸不是太后看中的?”

敏若听了先是一愣,瞬间反应过来,额头险些挂下条条黑线。

康熙这东西,是真嫌她和瑞初在宫里过得太好啊。

前脚太后与康熙说霍腾这小子好,给蓁蓁做额驸合适。后脚康熙来她这,若她应了,出去这门婚事落在瑞初身上了,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旁人如何议论且不说(她也不在意),德妃会有芥蒂她也不在意。

可太后作为长辈,天然拥有优势,若对她和瑞初生出芥蒂,为难她倒是难,可做祖母的为难瑞初,随意找个由头,瑞初总不能学她大搞滑手技能吧?

再说……若为了一门婚事,就叫蓁蓁伤心,叫姐妹失和,那才是大不值当。

这些虽然都只是假设,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敏若还是悄悄白了康熙一眼。

康熙当然不会在意那些事,他觉着这门婚事好,配得起瑞初、对瑞初有好处,便理所当然地打算将霍腾安排给瑞初,太后不会与他顶着干,明面上当然也不会对此表露不满,一切都好说。

这家伙。

康熙不知道敏若是如何腹诽,又是如何悄悄白他,自顾呷了口茶,道:“自那日之事传开了,太后便打听到霍腾,对他的人品才干很是喜欢,出身又不俗,钮祜禄氏的门楣也不算辱没了蓁蓁,这桩婚事太后也应的,你只管往回去信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