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钓鱼(第3/8页)

梁衔月低头看了一眼水桶,里面真的有两条挤挤挨挨的鱼,两条鱼看起来都有小臂长,在狭窄的水桶里快要转不过身。

“还真钓到了?这是什么鱼?”

“一只鲤鱼一只草鱼。这湖里鱼挺多的,我还看到两三只白条鱼凑过来,可惜没上钩。”

梁衔月大力称赞道:“可以啊老爸,我还不知道你钓鱼的技术这么好呢!”

梁康时把渔具收起来:“是这湖里的鱼傻,咬住了钩就不肯松口。”

梁衔月骑上电动车:“我想吃糖醋鲤鱼了!”

“包在爸身上!”

他们家现在做饭都挪到了海岛里,这里温度又适宜,用水用电又方便。

甄敏看见梁康时提回来的两条鱼:“真钓到鱼了?正好可以给你四叔拿一条。”

梁康时愣住了:“活鱼怎么送?”冰天雪地的,他要怎么说清这条鱼是哪来的?

“弄死了再送呗。”甄敏一脸朽木不可雕的表情,“把内脏清出来,鱼鳞也刮了,扔冰柜里冻上,带着冻鱼去不就行了。”

梁康时想明白了,如果四叔问起来,他大可以说这条冻鱼是从城里背回来的。不过他估计四叔根本不会问,就像梁衔月和甄敏到他家去那天,四叔也只问了家里的粮食够不够吃,没打听他们三个人是怎么把那么多行李搬回来的。

送到四爷爷家的东西是梁衔月帮着置办的,她拿了两罐蜂蜜、一大包干海带、一罐黄一峰送的成人奶粉,两包果脯,再加上那条已经冻得梆梆硬的草鱼。

家里的小白菜长成,正是最鲜嫩的时候,可惜实在是太显眼了,没办法解释是从哪儿来的,不然让四爷爷和四奶奶尝一尝也不错。

梁康时回来的时候提着一只冻鸡,四爷爷家养的鸡正是长肉的好时候,结果遇到了突然降温,冻死了一大半,剩下的那些眼看着也养不活,索性全都杀了。这个天气处理好了放在室外,鸡肉也不会坏掉。

这只半大的小鸡被做成了小鸡炖蘑菇,三个人一顿就吃光了。

————

院子里堆满了雪,现在是最让梁衔月头疼的问题。

有了这些雪,让他们家高高的围墙形同虚设,无论是谁过来,连脚都不用踮,只要探头就能越过围墙看见他们在家里的一举一动,更别说是想翻过来了。

可是这么多的雪,能把它挪到哪里呢?

送到墙外去?那不就把墙外的雪变得更高了,有人想从围墙外翻过来就变得更容易了。

要是运到更远的地方又太费力气。他家的大院子有一百多平方米,平时住着敞亮又舒心,除雪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个大工程。

最后梁衔月还是决定把雪挪到海岛里去。

之前她就试验过,雪是可以收到空间里的。和水、泥土这些物质一样,雪堆没有边界,不像一个有棱有角的箱子,可以随心意收放自如。

梁衔月需要集中精力去构想,才能把足够多的雪收进空间,这种方法十分费神。让梁衔月宁愿真正通过体力劳动的方式除雪也不愿意用这种方法。

最后她想了一个折中的主意。

她把家里仓房的大筐都找出来了,他们家的筐是用杞柳编的。这是一种生长在河边和湿草地附近的灌木,杞柳生得细细长长,没有枝杈,只有一些叶子,把这些叶子撇掉以后,就得到了一根手指粗细、两三米长的柔韧藤条。趁着刚割下来的时候藤条还柔软,把它编成各种大小的筐子,等到晒干了以后,藤条的颜色从绿变黄,质地也坚硬不少。

从前每家都有人会用杞柳编筐子,现在编的人就少了。年轻人不会去学,老人上了年纪以后力气不够大,筐子就编得不够密,容易散开。不过这种筐子很结实,用上七八年都不会坏。

集市上偶尔有人兜售筐子,根据大小不同卖五块钱或者十块钱一个。这门生意不怎么赚钱,编起来费力气又伤手,一天下来也编不成几个筐子。只不过是因为原材料不要钱,可以随便去河边割,才有人赚这一点辛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