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第5/6页)

有了索相和明相带头,剩余的官员们也都开口表示了多多少少会捐献些银两对西学学院和大清科学院表示支持。

“捐银子”这事情对于康熙来说真得是意外之喜,没想到索额图如今这么会办事,等到官员们基本上不再吭声了,最先谏言的刘御史也一副被人扇了大耳刮子,面容涨红,不想说话的样子。

康熙才又说起了未尽的话:

“爱卿们也放心,儒学是咱老祖宗们留下的好东西,科举也是正经的入仕渠道,这两点儿朕绝对不会变的。大清科学院和西学学院,朕会直接担任院长来管辖这俩地方,它们更多的算是学术组织,不会对如今大清的官员体系造成冲击,大家没必要过于担心。”

听完这话,在场的汉臣文官们彻底松了一口气,不动科举的利益那就什么都好说。

纳兰容若则眼中快速闪过一抹笑意,想着宫里皇贵妃担任的是公主学院的院长,皇上又说他以后是西学学院兼大清科学院的院长,没想到,这两口子还都挺喜欢做人“师傅”的啊。

朝堂上的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争端随着康熙开始也随着康熙结束。

等到黄昏,金乌西坠时,小十跑到翊坤宫里找小九玩儿了。

待在储秀宫中教双胞胎学着说满语的皇贵妃听到太子外甥带来的白日康熙宣布开西学的消息后,提了快一旬的好奇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

外甥大了,不能亲了。

晴嫣喜不自胜地搂着俩小儿子,照着兄弟俩光滑的肉嘟嘟小脸蛋一阵“啵啵啵”,把小哥俩差点儿亲秃噜皮儿。

后世的史书上记载大清的工业革|命是一场自上而下开启的运动,起源于康熙二十三年正月的第一场大朝会,标志是大清科学院与京城中第一所西学学院的建立。

这个被后世高中生给背烂了的知识点,只有少部分人知道这场西□□动背后有太子胤礽的推动,一些研究清史的专家后来在残存的史料里发现,似乎这场对华夏产生巨大影响的运动背后还有清圣祖景熙皇贵妃的身影,甚至还有一个没有留下任何名字的老和尚也也当了一回推手,出了一把子力,不过因为有用的史料挖掘出来的实在是太少了,即便专家们想要再深入研究一下,也很难再找到切实的史料来支持了。

……

三月春暖花开,一年一度的万寿节庆贺结束后。

外城的西学学院以及京郊的大清科学院就开土动工了。

这是纳兰容若头一回负责这般大的事情,经过近百天的调查,他发现凡是贵族亦或是簪缨家族出身的人喜好研究西学的人少之有少,这部分人中出身满族勋贵的学子预备是走他同样的路子,及冠之后做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而后待时机成熟时,由家族长辈铺路进入官场。家族是书香门第的汉臣子弟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未来走科举之路提前谋划。

相反一些小家族出身的官宦人家,或者是富商的子弟倒是因为家里不差钱,对西学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出身贫寒、脑瓜子机敏的学子听说以后在西学学院结业后,只要通过考核就直接可以到大清科学院任职了,而且西学学院和大清科学院的院长都是皇上,学成之后也变相算是“天子门生”,这样一来,这三类人几乎天天簇拥在两处工地旁,恨不得两处大房子能够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一天之内就开门招生。

纳兰容若拿着自己的调查结果去乾清宫里找康熙说明情况,康熙早已料到了出身不错的学子们不会想要放弃正经的科举路子,曲线救国地投身于西学。

他琢磨过后就提出了“不限制出身,看重人品、潜能和智慧”的选拔方针,纳兰容若深表赞同,揣着皇上的话就风风火火地投身进了下半辈子自己奋斗的事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