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4/5页)

宋老三深吸口气。

他知道自己没有回头路,这个局是他做下的,他已经把那东西做成了“仿品”,初挽不过是借势而为罢了,他如果拆穿初挽,那就是抬起巴掌往自己脸上呼。

今天这场戏,算是给这小姑娘做嫁衣了,偏偏自己还说不得什么,吃个哑巴亏!

当下阴着脸,斜眼看着初挽:“行,行,咱今天可算是见识到了,一百五十块,买个打眼货,有钱的港商就是不一样,见识了!”

说完,迈腿就走,这次是真走了。

初挽看着宋老三走了,心里也是松口气。

她也是在赌,赌宋老三知道苏玉杭的性子,赌宋老三不敢当面和自己竞价,赌宋老三要面子不会自己给自己脸上扇巴掌。

其实如果宋老三真戳穿了,那这小盖罐也许姓苏也许姓宋,总之不姓初。

幸好,宋老三足够精明。

足够精明的人,一击不中,失了先机,便不做无谓纠缠。

他知道自己出现的那一刻,他苦心做下的局已经被破了。

走出那四合院的时候,苏鸿燕还有些不好意思:“初挽,你说实话,是不是你想买走这盖罐,其实用不着,你也怪不容易的!”

初挽不愿意多说:“也就一百多而已,这就算是仿的,仿得好,总归是能卖钱的,也不至于一文不值。再说,这本来就是我做主要你买的,怪我。”

这话说得苏鸿燕更不好意思了:“挽挽,真犯不着,也是我自己打眼了!”

旁边苏玉杭见此,皱眉道:“小姑娘,这件事,我们没有怪你的意思,其实赔几十块,能卖出去,这不是也挺好的?”

初挽笑了下:“买了就买了,多说无益。”

旁边两个博物馆专家,一位姓黄,那姓黄的专家精瘦,背着个手,叹道:“小姑娘到底年纪轻,不懂,其实古玩这一行,要想看得准,必须懂历史懂文化,道行浅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容易着了人家的道。”

初挽点头称是。

那博物馆专家又道:“明朝天顺、景泰、正统这三朝是不做瓷器的,窑都封了,谁要私下开窑,那就是犯罪,敢在窑上落款,更是罪加一等。这叫空白期,这三代,就没带款的瓷儿。”

苏玉杭叹道:“要说起来,这段历史我也是门儿清,只不过有时候就是迷了眼,看着这盖罐仿得好,忘了这一茬,人呢就是这样,关键时候眯瞪了!”

初挽听着,道:“苏教授和黄同志到底是见多识广,我年纪轻,读书也少,这不,我正想着,参加今年的高考,如果可以的话,就学历史学考古,这样好歹也能长进长进。”

苏玉杭一听:“这敢情好,你干脆就考我们学校好了。”

初挽笑道:“我正想着这一出呢,到时候可得向苏教授好好请教请教。”

苏玉杭见初挽谦虚本分的,加上终于把这打眼货卖出去了,心里痛快,便也以长辈身份说了几句,旁边博物馆黄专家更是指点了指点。

初挽自始至终都很虚心地听着。

黄专家见此,很是满意,孺子可教,苏玉杭更是对初挽颇为欣赏:“你好好准备,争取考上大学,来我们学校读吧。”

就这么一直到临分开了,初挽虚心请教黄专家一个问题。

黄专家:“你说。”

初挽笑道:“《大明会典》第二百九十四卷 中,曾经提到一句,光禄寺日进、月进内库,并赏内外官瓶、坛,俱令尽数送寺备用,量减岁造三分之一,又曰,天顺三年奏准,光禄寺素白瓷、龙凤碗碟,减造十分之四。”

黄专家:“这些不过是文献记载,但是至今为止,并不曾有三代空白期瓷器问世。”

初挽看了眼自己抱在怀中的盖罐,一声叹笑,却是继续道:“也不知仿了这盖罐的,是何许人也,明明拥有如此鬼斧神工之技艺,却在落款上漏了这么大一个怯,可叹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