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节 贺喜的背后(第3/4页)

造桥修路这种事,无论在哪个朝代,永远是高大上的选择。

比起张良萧何这种名垂青史的少数派,数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寻常官员,假如想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那么造桥修路基本就是这些官员唯一能选择的路线了。

无数鲜明的例子都阐述了这一路线的可能性。

蜀郡太守李冰。千百年后,没人知道他有什么其他政绩,然而就是靠着修造都江堰,这位太守老爷硬生生从秦代被人传颂到了明代……乃至后世的课本,太守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是重要知识点。

古人太明白这一套了,尤其是饱读史书的官员。

当然了,大型工程不是那么好做的。古代遍地水患,真正能修成功的水利工程,比起茫茫多的官员数量来,那都是凤毛麟角。

主持者想要完成这种工程,不但要有大毅力、大恒心、还要有极强的社会统筹能力和筹资能力。

袁通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君不爱财,唯爱名。所以自从上任以来,他就打算修一道堤来给自己留名。

而就在袁老爷做了许多准备,到今年打算放手一搏时,历史上没有过的南老爷,找上门了。

对于早已把大明天下当成自家地盘的穿越众来说,出资给武汉市修堤,那就是给自家修堤……堤坝修好又不会跑掉,现在不修,过几年“建国后”不还得修。

现在上马工程,不但能稳住大批处于死亡线的贫民,还能顺便拉拢当地派系,借此构建地下势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至于站在台前的袁火昌由此得到名声……穿贵老爷都是球主了,自然不在乎那点虚名,该是人家的就是人家的。

关于这方面,穿越众有丰富的经验。早在几年前,某些人就通过投资修堤,拉拢过想要青史留名的松江知府方岳贡……轻车熟路,老司机了。

而这一次南老爷上门,表态要承包工程之余,提出的种种好处,对于袁老爷来说,确实是无法拒绝的:南老爷不但允诺了10万两现银,还允诺了10万斤水泥。

另外,南老爷还允诺,将袁老爷原本计划中的江堤修造得更宽更粗更长。

还有匠人:从上海等地“招募”的,有过用水泥修建松江大堤经验的工匠队伍。

事实上,一开始接见了突兀找上门,突兀提出送钱送人的南老爷,惊诧不已的袁通判是不大相信这位的:“莫非是个打听到自家动静的江湖骗子?”

然而当袁通判看完南老爷掏出的信件,以及当场留下的第一笔5000两工程款后,袁老爷不信也得信了。

介绍信,是已经升为工部侍郎的京城大佬罗礼士写来的。

罗礼士是嘉定府人,其弟罗十之是最早和穿越众打交道的建材商之一。

如今,在穿越势力的扶持撮合下,罗礼士不但擢升为工部侍郎,罗家俨然成为朝中温相一脉死党。

至于袁火昌这边……既然有心思要修堤,那么肯定早早就开始做预备工作了,期间自然少不了和工部方面打秋风。

而这方面的关系,其实也是袁通判底气所在:早在罗侍郎还是工部营缮司郎中的时候,双方就认识,关系相当密切。

严格得说,其实袁通判算的上是温系的外围成员。

故此,当袁通判看完京城来信,咂摸明白其中几句隐语的含义那一刻,他顿时成为了汉口唯一猜出来南老爷背景的人。

这一下,袁通判终于明白了南望为何直端端跑来送如此大礼:大家其实是一家人。

以上,就是袁通判为何不顾一切前去给南老爷开张撑场面的原因。也是方才袁老爷在船头拜谢之余,言语间还要捎带上“几位大人”这句话的原因。

大家同处一个派系此其一,真金白银送巨款过来给老爷青史留名此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