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抢购(第2/2页)

眼前所排起的长龙,所聚集的那些人,无一不在宣示着,这对大明很是新颖的债券,似乎受到很大的追捧。

一个以田产为锚定物,对外售卖的战争债券,到期不能兑付本金利息,可凭本票兑付田产,且利息相对较高。

但凡是家境优渥者,都会心动的。

毕竟京畿治下的田产,本就是极为保值的传家宝,很多人虽然不清楚,战争债券背后的效应,可是田产却是实在的啊!

崇祯三年的大明,虽说公信力受到一些损耗,可是还远没有到崇祯十几年那般,变得一文不值。

再者说辽东和山陕等地,在这些时日间,虽说产生的起伏较大,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也增强了京城各个群体的信心。

而藏在这人流之中,纵使是孙传庭和管绍宁二人,都不清楚的,其实是一些人,在背后想要达成的目的。

“国丈,咱们的人都去了,顺天府衙那边热闹极了,这次咱们汇通票号,所拨一百万两银子,购买的战争债券,都是十年期的。”

“公爷,咱英国公府的人,购买到十万两战争债券,不过只有一部分,是十年期的,其他多是五年期的。”

“王公公,咱大内行厂这边,所持内帑银子,购买到那批预定的债券了,多以两年期,三年期为主。”

“侯爷……”

在顺天府衙热闹非凡的背后,彼时在京城各坊治下,跑动着很多的人,他们将那边的消息,传到他们背后之人。

一千万两的战争债券,内帑预定两百万,汇通票号预定一百万,仅剩下七百万的债券份额,对于这座窖藏诸多银子的京城而言,其实根本就不够吃的。

在小农经济下的大明,之所以会窖藏着诸多银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缺少坚挺的金融产品。

如果说有朝廷来做背书,且能打消掉民间的种种顾忌,对待能获得效益的项目,那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掏出银子购买的。

这几日,对崇祯皇帝所看重的管绍宁来讲,那注定是极为不平的时期,因为他先前的诸多旧观念,都将会被逐一的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