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官办学堂(1)(第2/2页)

不过各领域学科的教材,由易到难都编撰起来了,这代表着只要加大投入,就能吸引更多的群体进来。

现阶段还不是给予京师大学堂,等同于国子监地位的时候,毕竟真要这样做的话,只怕会引起文官群体的反扑。

有很多谋划和部署,都在稳步向前推进中,崇祯皇帝不允许秩序出现混乱,那对后续的发展没有益处。

“这些在学堂的读书人,有多少是有潜力的?”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李之藻说道:“按理来说,京师大学堂的待遇不错,为何进学堂的读书人,会这般的少?”

李之藻脸上的笑容没了,“有潜力的读书人,可能只有不到两成,剩下的那些读书人,只能学到一些皮毛。

京师大学堂的待遇是好,可是终究不能参加科举,所以很多人都望而却步,臣等也在绞尽脑汁,想招募更多的读书人。”

李之藻所说的这些,是很现实的事情,对大明的读书人来讲,不能参加科举的学科,他们是碰都不会去碰的。

非但如此,他们还会抨击。

儒家思想能长久不衰,除了迎合统治所需以外,根源就是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开蒙为起点,到科举为终点,不同阶段,进修不同的知识典籍,可谓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是长达数千年的底蕴沉淀,想动摇儒家思想的根脉,可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说动摇就能动摇的。

“不能只把视野局限于京城,或者京畿,这样下去,京师大学堂根本就发展不起来。”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说道:“朕想到一种办法,现在北直隶上下,自卢卿出任直隶巡抚后,各府县的情况都在有所好转。

特别是直隶赈灾行署的筹建,叫很多破产的群体,被安排在各个领域谋生,他们的家境都在有所好转。

京师大学堂可将主要招收群体,集中在这些群体的子嗣身上,尽管他们多数是不识文断字的,但是在白纸上作画,往往难度会减少很多,朕可以给卢卿传旨,叫赈灾行署方面,对你们有所配合。”

相较于李之藻所想的那些,崇祯皇帝所想的要主动些,有效集中各项资源,来培养属于大明各领域的人才,筹建起层次分明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