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刚柔并济,恩威并重(第3/4页)

大明朝廷一直以为《普济方》已经散迭成为了十九卷,可是胡濙毕竟是大明常青树,活的岁数大了,自然知道一些旁人不知道的秘密。

比如《普济方》在永乐年间成书刊刻后,京口范氏见猎心喜,曾经重金贿赂三经厂的太监,再印了一次,总成本大约靡费了近十万两白银。

京口范氏,乃是地道的诗书礼乐之家,喜欢藏书,范氏原来所求其实是永乐大典,三经厂的太监不敢造次,再印永乐大典,最终范氏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普济方》。

胡濙的儿子胡长祥在太医院履职,胡濙本人也是一个医倌,得知太医院求《普济方》,就联系了京口范氏将私印的《普济方》卖给太医院。

但是范氏将近月余没有动静,所以朱祁钰才有此一问。

听冉思娘说明了原因,朱祁钰的面色缓和,点头说道:“哦,原来是在查点是否缺页少卷,那没事了。”

“还以为他们准备奇货可居,坐地起价呢。”

胡濙写的书信,冉思娘作为泰安宫的贵人也用了印,三经厂所求,胡濙作为大明头号投献派魁首,冉思娘作为泰安宫妃嫔,三经厂的提督太监是兴安,这三号人物在书信上用印,到底谁在要《普济方》不言而喻。

朱祁钰还以为邢州范氏打算行那文统学阀风气,敝帚自珍不给太医院使用,大明学派内部,止投献的风力极大。

胡濙在书信里说的很明确,太医院、三经厂借来雕版刊刻,之后会还范氏天一阁一整套书,这笔买卖范氏不亏,二十万银币,由密云药厂出钱。

冉思娘颇为感慨的说道:“这次是京口范氏家主亲自押运了书籍入京,天一阁藏书都被范氏拉倒了京师,大约有上万本藏书,共计十七万卷有余。”

“京口范氏先祖范邦彦,在绍兴三十一年,带领蔡州百姓开城喜迎王师,范氏全族自此迁至京口。”

“范邦彦的女儿嫁给了辛弃疾,京口范氏历经近五百年,一直是忠孝持家,朝廷所需,无不应允。”

朱祁钰了然,这个藏书十七万卷的京口范氏的始祖,居然是辛弃疾的岳父。

那就不奇怪了。

大千世界,千奇百怪。

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沉迷于止投献的风力之中,作为诗书礼乐之家的范氏,在听闻朝廷需要他家藏书之后,将家里的天一阁整个都搬到了京师。

诗书礼乐之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类似,本就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坏人太多,坏了这两个词本来的含义。

朱祁钰对大明的文官和诗书礼乐之家是有偏见的,范氏所作所为,却是值得恩赏的。

他笑着说道:“很好,范氏路走宽了啊。”

“兴安,京口范氏献书有功,给范氏押解藏书进京所有人头功牌,另恩赏银币五万,赐忠烈之家牌额,按奇功牌恩赏范氏。”

奇功牌大礼包,有很多是用钱买不到的好物,比如大明驾步司最新型的车驾,那就是万金难求,那是身份的象征。

这份恩赏格外的厚重。

古有千金买马骨,今有朱祁钰赐功赏牌,收买人心。

只要肯投献,朱祁钰不吝赏赐。

当然敢作妖,朱祁钰也不吝铡刀。

恩威并重,刚柔并济,方为为上者本务。

冉思娘有些忧心忡忡,叹息的说道:“最近密云药厂出了点问题,先是附近村民以蟑螂灾厄为名,到药厂闹事。”

“而后就是康复新液的成方被泄露,这些人拿了药方也就罢了,还不好好用,私自改方,导致坊间对康复新液多有质疑。”

“密云药厂的账房卷了十万银币跑了,药厂一时间有些周转不灵。”

冉思娘说起了药厂的经营,就是愁云满面,这些事不是巧合,是有人在针对密云药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