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文人曲笔,是非黑白颠倒说(第3/4页)

这其中闹得最大的就是永乐十八年的唐赛儿民变。

唐赛儿以红白旗为号,聚集了数万教众,大行劫杀,最后被朱棣派了五千京营给剿灭平定了。

朱祁钰看了看唐赛儿的数万人,再看了看叶宗留、邓茂七民变。

正统十三年起的邓茂七民变,涉及了五省二十余府,邓茂七麾下百万之众影从。

唐赛儿在叶宗留和邓茂七面前,根本不够看的。

民变、民乱在历代封建王朝属于很正常的现象,以汇报到朝廷的统计数据算:永乐年间平均每年一次,正统年间一年平均两到三次,景泰年间报到朝廷的民乱就有八起。

若是真的要论直达天听的民乱,鞑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从道光十六年至宣统三年这七十五年时间里,鞑清直达天听的民乱就高达5387次,平均每年72次。

这还只是直达天听的,那些没有记录的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民乱的根由,就是游堕之民,就是游手好闲之徒,翻译翻译就是灵活就业人员。

他们没有土地耕种,没有一技傍身,更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在地主家里打短工,没什么固定收入的流民,是民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冬序之下,游堕之民,陡然增多,这给缇骑们查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朱祁钰靠在软篾藤椅上,略微有些头疼的揉了揉脑阔,一双柔荑放在了他的肩膀上,轻轻摁着。

“游民无罪,他们只是流离失所,他们之前可能只是农民,几亩薄田,天灾人祸就丢了地,只能以短工为生,这些人又最容易受人蛊惑鼓噪,三两斗米,就足够他们拼命了,难办啊。”朱祁钰幽幽的说道。

冉思娘不懂国事,她默不作声给朱祁钰宽肩,只希望可以让她的夫君可以放松一些。

在冉思娘看来,陛下已经做得极好了,但是这天下事,就是如此,哪里有那么多的事事顺心。

陛下只是人,不是神仙,哪里有那么多的神力,庇佑到天下所有百姓?

去庙里上香,还不是心想事成呢。

“陛下,于少保求见。”兴安走了进来,俯首说道。

“宣。”

在于谦进来之前,兴安简单的将刚才在廊道上发生的行刺案说了一嘴。

朱祁钰笑了下,握住了冉思娘的手说道:“一路舟车劳顿,思娘先下去休息,朕和于少保有事要谈。”

“陛下也不要太过劳神了。”冉思娘一脸不舍,但是陛下要和于少保谈国事,她只能退下了。

“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安。”于谦行礼。

朱祁钰手虚引说道:“坐。”

“朕以为这民变之始,祸在游堕之民,不知少保以为如何?”

朱祁钰开门见山的说了自己的顾虑。

“农庄法可解陛下之忧。”于谦不假思索的说道:“这些游堕之民,本就是农户,农庄法要在南方诸省推行,正好可以把他们放到农庄法里,编民齐户。”

“若有一技之长,可纳入官厂之中做学徒。”

“当然要仔细审查,若有犯案,可送至鸡笼伐木。”

朱祁钰心中稍宽,笑着说道:“于少保所言极是。”

农庄法要在大明南方诸府大范围推行,这种推行的手段,仍然是本着自愿为主。

大明最大的田主是朝廷,大明的官田众多,这些官田以前是荣养各地藩王,有司代管,自从朱祁钰将藩王请回京师之后,这些官田就成了农庄法启动土地。

朱祁钰和于谦就农庄法的推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双方充分的交换了意见,本着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基本理念,双方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不能说是相谈甚欢,只能说是针锋相对了。

朱祁钰和于谦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大田主不肯入农庄法,导致农庄无田耕种的窘境一旦发生,应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