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二章 坐着火车去宣府(第3/4页)

他的父亲已经做的很好了。

朱祁钰开口说道:“你其实换个思路,江宁织造,满五年的绣娘,出嫁时,给嫁衣一件,并且准许其生子后回到织造局继续织染,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绣娘可是熟练工种,那可不是谁都能当的,绣娘的劳动报酬已经快要赶上京师苦作劳力了。

给一件嫁衣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有了这个人情,生子后再回织造局,才能切实改变绣娘的生活轨迹。

其实大明诸府织造局都在上奏此事,绣娘嫁了人,各府织造局缺员严重,女工又不好招揽,绣娘又不好培养,这妇人生子后再回织染局,已经在朝中形成了一定的风力,朱祁钰朱批了奏疏,廷臣们对这件事争论比较大,主要是女子抛头露面。

结果礼部尚书姚夔说:明随唐制,那唐朝女子不也抛头露面,唐朝还有女官,大明为何不可?要否定女子嫁人后仍可做绣娘之议,就要先反驳唐朝,宋朝小家子气,大明臣子瞧不上,总不能说唐朝小气吧。

到底是劳动力缺失,各地织染局可是朝廷国帑的一个大进项,最终此议,廷议通过,在松江府试行。

劳动使人自由,工作赋予人权。

“谢父亲教诲。”朱见澄认真思考了一番,发现自己虽然年轻,虽然满腔热忱,但经验奇缺。

“去玩吧,这奔波了两年,歇五日再进学侍左右听政吧。”朱祁钰挥了挥手,示意太子去玩几天,不用太着急上课,也不用太着急听政,劳逸结合才是王道。

兴安怅然,陛下也知道劳逸结合,自己整天忙的脚打后脑勺,也不肯多休沐几日。

“儿臣告退。”朱见澄略显无奈,他其实很想说自己已经游山玩水玩了两年了,自己这番没有小抄的奏对,到底是过关了,朱见澄深知父亲秉性,有话会当面说,有错会当面训诫。

朱见澄走后,朱祁钰对着于谦等一干臣工说道:“太子不错,朕很欣慰,不求其开辟,但求守成。”

于谦总觉得陛下的要求太高,再怎么看太子也是个守成之主,这已经属实不易了,若是有汉宣帝那般继往开来的本事,实乃大明之幸事。

王文则是略显惆怅和担忧,他也是太子的老师,可是他讲的内容,太子听了,可只听进去了一点点。

“兴安,你现在去把胡老师父给太子的注解的那些四书五经取来,朕也看看,总觉得胡老师父对朕有所隐瞒。”朱祁钰越琢磨越是不对味儿,胡濙讲学,他时常去听,这胡老倌没给太子掺私货,他决计不信。

朱祁钰和于谦等人商议了很久的国事,才拿起了胡濙注解的四书五经看了看,果然发现了一些不对劲儿的地方,胡濙真的把经典注解的奇奇怪怪了。

胡濙把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注解成了朱见澄理解的那个模样。

朱见澄读这种四书五经,再走万里路,不把圣贤书读出“世道把人变成鬼”才奇怪。

朱见澄去玩了,他从讲武堂出来后,就直奔西土城而去,朱祁钰已经让他每日跟着操阅军马,去西土城大营的权限他已经有了,他这次去西土城,是尝鲜去了!

忠国公石亨,要带着泰安一号前往宣府,途径北土城,朱见澄要坐着火车去宣府!

石亨打北土城坐火车至西土城,听闻太子到了西土城,就吓了个激灵,这小太子想什么?

石亨现在可是大明勋贵第一人,国公爷,还掌着兵权,眼下昌平侯杨俊人在西域。

唐朝太子李承乾和侯君集旧事,就像是画片一样在石亨的眼前闪现着,谁敢说京营姓石?石亨非要拔出钩镰枪和对方拼命不可。

京营上下人人,认得陛下,掌令官、庶弁将都是天子门生,石亨得多想不开,才在大明朝搞将领造反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