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李大善人(第3/6页)

李卫东呵呵一笑:“不是怕还不上,是用不着!我现在又不缺钱,最近也没有投资项目,贷款不是摆明了亏利息么!”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银行上门求企业贷款,是的确存在的现象,但人家银行是要收利息的,超过10%的贷款年利率,银行当然会求着企业快来贷款。

若是其他行业,求一下就能躺着赚10%以上的净利润,老板一样会各种跪求。

只听李卫东开口问道:“吴行长,现在很多企业都缺资金,你们银行应该不缺贷款才是啊,干嘛非得来找我?”

“别的企业,我们可不敢批给他们贷款,到时候贷款还不上,亏的还不是我们银行!现在我们银行内部要求,严格管控坏账,我们行的每一笔坏账,我都是第一责任人!这贷款可轻易批不得的!”

吴行长长叹一口气,接着说道:“去年十一月份,国家下了文件,要求银行紧缩银根,特别是贷款方面,要进行限缩,不能确保百分百还款的企业,坚决不给批贷款!

但是我们银行还是有贷款任务的,完不成任务,大家都得被扣奖金。李厂长,你们厂的效益一直很好,而且还是赚的外国人的钱,货款都是外汇管理局直接打过来的,也不会牵扯到三角债当中。

把钱贷给你们,你肯定能还上,我们银行也不用承担风险,所以我才来求你,随便贷点款,算是帮我们完成一下贷款的任务!”

物价闯关导致全国范围内原材料和商品价格上涨,国家为了稳定物价,采取了很多宏观调控的措施,对银行业的措施,就包括信贷收紧,管控货币发行,控制信贷总规模等措施。

这些措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贷款变难了。

国家的政策下达以后,银行为了控制信贷,也为了防止坏账的产生,对于贷款的审批变得异常严格。

那些原本就经营不善的企业,走正规途径,几乎不可能拿到银行贷款;而经营情况一般的企业,银行也不会批复新的贷款,生怕会产生坏帐和承担风险。

然而银行还有向外贷款的任务,这与银行工作人员的奖金挂钩,于是乎那些经营情况非常良好的企业,就成了银行批复贷款的目标,因为这些企业是有能力偿还贷款的。

可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并没有资金的压力,也不需要贷款。更何况贷款还得给银行交利息,一厘多的贷款利率足以让企业望而却步。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需要银行贷款的企业,去求着银行,但银行一分钱不给批;而不需要银行贷款的企业,银行上门求贷款,可企业却不愿意贷。

“人怕出名猪怕壮啊!如果不是报纸上登出我给希望工程捐款的照片,估计这吴行长也不会找上门来求我贷款!”李卫东长叹一口气。

吴行长可不是上门讹钱的赌徒和赶喜人,虽说性质上差不多,都是要钱,但人家毕竟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李卫东也不能直接把人赶走。

李卫东思考了片刻,开口问道:“吴行长,现在半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是多少?”

“11.34%,这是去年二月份规定的,一直没有变动。”吴行长开口答道。

“那半年期的存款利率是多少?”李卫东开口问。

“是9%,也是去年二月份定的。”吴行长开口说。

李卫东回忆了一下,开口问道:“只有9%么?我怎么记得,存款也有一厘多的利息呢?”

上辈子的这个时间段,李卫东是去银行存过钱的,所以大致的记得,当年的银行存款利息是要超过10%的。

只听吴行长开口答道:“一厘以上的利息,得是一年以上的存款。现在一年期的定期存款是11.34%,两年定期是12.24%,五年定期是14.94%。”

1989年二月份的那次利率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利息最高的一次,而等到1990年的四月份,人民银行再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利息就会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