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县试 整章都是考试(第3/7页)

一共十道题,全都是围绕着四书所出,连五经都没有涉及,黎荞很满意。

他最开始读的便是四书,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他提起笔,开始在草纸上答题。

在草纸上写完之后,添添减减,涂抹一番,一直到觉得答案没有问题了,他这才往卷子上誊抄。

抄完了,他又检查一遍,确认无误了,然后抬眼打量考场内的情形。

主考官江知县坐在上首,不能在大厅里走动。

白教谕沈学正以及几位训导在大厅外,也不能进大厅。

这是防止这些人给考生们提示或者是干点其他的。

黎荞只看了一眼,便又垂下了眸子,就他这一眼的目光所及,好几个考生已经放下了毛笔,看来他的速度不算快。

很快,衙役又举着木板过来了。

这一次是帖经的题目。

帖经,简单来说就是填空。

这个比墨义简单,一共有三十道题,内容围绕着四书五经,全都是原文,只要下苦功夫背诵,那一定能写出来。

这一关是最简单的,所有考生都答的很快,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用费脑子。

所以很快衙役又举着木板过来了。

第三关考的是诗词歌赋。

题目给出《诗经》里的关于春的诗,让围绕着这几句诗写一首关于春的诗。

写诗,对黎荞来说,这是比书法还弱的一项,他没了前两关的从容,一脸苦大仇深的盯着题目,大脑飞速转动。

论才气,他肯定比不过别的考生。

就比如说孟月和徐瑛。

别看孟月是个大大咧咧的壮汉,但作诗挺有灵气,和他粗犷的外表一点都不搭。

徐瑛也是,看着是个秀气的书生,但竟是豪放派的,写起诗信手拈来,内容很大气。

这两个人,哪一个都吊打他,他作诗为了追求押韵,完全就是生拼硬凑,毫无灵气。

既然没有灵气,那就追求内容。

春这个题目很大,可写的方面有很多,但因为县试的批卷人是江知县,所以他得按照江知县的喜好来。

江知县喜欢什么?

江知县喜欢民富。

于是他有了思路,他从春耕入手,讲述农人种地的不易以及对收获的期盼。

这时到了中午。

该吃午饭了,衙役抬了热水过来,想喝热水的可以喝热水。

黎荞也打开了考篮,准备吃馒头。

费了一上午脑细胞,他饿了。

但他不打算要热水,免得要上厕所。

马桶那里没有任何物件遮挡,上厕所的话,得在所有人眼皮子下进行,他哪怕在末世混过,也没这样当众方便过。

考篮里,六个大馒头被掰成好多瓣,看上去毫无食欲。

但黎荞不嫌弃,他对吃的一向不讲究。

快速吃了午饭,他继续作诗。

大半个时辰后,费了大半脑细胞,他终于挤出来一首还看得过去的诗。

不一会儿,衙役又举着木板过来了,该写最后的策论题了。

这一次的策论题很简单,和圣上的小作文毫无联系,题目从《大学》里抽了一句话,让围绕着此句话写一篇文章。

按照圣上所言,四书五经里的每一句话都被反复论证过,有无数相关的文章,考生只要稍稍做一下准备,那肯定也能写一篇出来。

黎荞也是如此,在阅读圣上的小作文之前,肯定得先把四书五经给吃透了,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这一道策论题对他来说没什么难度。

但因为批卷人是江知县,因此,他还是尽量往民为贵、民富这个方向靠。

先在草纸上写了个草稿,修修改改之后,他这才誊抄到卷子上。

抄完之后,他开始从头检查试卷。

把墨义、帖经、诗词、策论全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疏漏错误,他松了口气。

抬眼打量考场内的其他考生,如他这般已经答完的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