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盛鸿的为难 因为臣子挑儿子的刺(第2/3页)

自古以来,上层都是弱民、愚民、疲民、贫民、辱民,以稳定江山。

但他和他父皇不是。

这驭民五术他们父子从未真的实行过。

甚至说,他们父子对待百姓的态度与这五术是背道而驰的。

他一贯强调的是民富才能国安。

他出千奇百怪的题目逼着天下学子做一个能为民办事的好官。

他不惧怕会逼出能掀翻大盛江山的英才。

无所谓,若大盛江山真完蛋,那只能说明他子孙无能。

既然无能,那就别霍霍百姓了,也别丢盛家的脸了,麻溜让位。

他这种心态,可谓是千古以来第一人吧?

大盛建立已有几十年,他和他父皇虽然高高在上俯视众生,但也始终将百姓当人。

他们父子没有将百姓当牛马。

这种态度是多么可贵!

足以载入史册,永远闪耀在史书中!

可万万没想到,眼前的黎爱卿比他们更甚。

这黎爱卿已经是朝中大员,可不仅把百姓当人,还把百姓当乡亲。

黎爱卿做官不是来治理百姓的,他是来把百姓当祖宗伺候的。

闻所未闻。

甚至有点骇人听闻。

说黎爱卿是装的吧,可他素日的行径表明此话为真。

黎爱卿是不介意散尽家财救助灾民的。

有这样的臣子,是他之幸。

太能为他排忧解难了!

但他年纪上来了,自打病了一场,就再也无法跟从前那般宵衣旰食。

他得考虑大盛江山下一任的掌舵人。

就黎爱卿这至蠢至傻偏偏还怀抱金元宝的现状,他若是挑一个与黎爱卿观念不和的继承人,那黎爱卿的下场铁定极惨。

比如说他刚刚表扬过的三儿子。

他不瞎不傻,他能看出来他这三儿子此次救灾是被迫应下,而且,哪怕当众应下了,在实际操作上也抠抠搜搜,投机取巧。

发放的御寒衣物是募捐来的。

修建房屋所用的建材,是那些想讨好他这三儿子的官员、商人出的。

免费治疗只是把伤者送到医馆,余下的就没管。

没帮忙找大夫。

也没想办法筹集足够多的草药。

施粥吧,担心花费的银子太多,所以改了规矩。

他这三儿子上一次施粥时,凡是想喝的百姓,都可以去喝,可这一次,他这三儿子特意给家中房屋倒塌、有伤亡者发了对牌,只有拿着对牌才能喝上粥。

家中房屋没倒塌、家中无伤亡者没资格喝这免费的粥。

而且,这免费的粥如上次一般,是清汤寡水没有多少粮食的蔬菜粥。

这么一来,他这三儿子在施粥这一块的支出大大减少,还不如上次花费的银子多。

上次施粥时,那一场雪根本称不上是灾祸。

这一次真正的雪灾来了,这施粥的对象却是卡的紧了。

其实,若是黎爱卿之前没有想为那对可怜的父子提供稳定的营生,那他对他这三儿子此次的救灾工作还算满意。

虽然手段有些粗糙简略,但也算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君王能做到这一步,足以维护江山的稳定。

换做是他,也不会好太多。

但偏偏之前黎爱卿提出了更尽善尽美的措施。

黎爱卿当日那几句话犹如一根刺扎在他眼皮子上,让他忍不住挑他三儿子的刺。

既然想做给他看,而且也花费精力支出银子了,那就更尽心一些啊,就如同当初平城江爱卿交给他的关于粉条的政绩单。

明明可以做到尽善尽美的,偏偏只做到了及格。

救了,又没完全救,让他心里不痛快,因此才会询问黎爱卿。

黎爱卿的回答,给了他一个好大的惊吓。

直接发救助银子?

还提供养家糊口的活计?

这答案,若是没有平城那份政绩单在前,若是没有黎爱卿恐怖的搂银子能力在前,他必定是要说一句异想天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