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一触即发(第3/4页)

“王先生请带路吧,有话路上可以慢慢说。”

长孙俭有些无奈的说道。

事到如今,他虽然也不是什么阶下之囚,但终究是俘虏的一种,面上无光是肯定的。

事实上,王伟跟长孙俭的关系,远比他跟南梁地方官员的关系要近得多。

王伟跟梁国的大部分官员都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那些人都是跟南方世家大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王伟来自北方,显然跟这些人没什么共同语言。

可是王伟却跟长孙俭是一个圈子里混过的人,当初都是在北魏当小官,还当了不少年。只不过彼此发迹的路径不同罢了。王伟不但对长孙俭没什么仇,反而还倍感亲切。

“关中诸人,与我家主公颇有渊源,长孙先生不必紧张。来者是客,我家主公必定招待周全。”

王伟宽慰长孙俭说道。

“嗯。”

长孙俭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客套话听一听就好了,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反驳有什么意思呢?

……

褒斜道的历史很悠久,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沿用时间也最长的栈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里面说的“栈道”,就是这条道。

公元前266年,范雎担任秦国宰相后,决定创修褒斜栈道,大力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后秦军走褒斜道灭蜀,将巴蜀打造成了歼灭六国的大后方。

《史记·货殖列传》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来形容褒斜道的重要性。

听起来很美,但是,如今的褒斜道其实没有那么好走。

自秦昭襄王时期开始,褒斜道就在经历持续不断的人为与非人为损毁、修复、再损毁、再修复!光三国时期就修了四次,西晋修了两次。

因为战争的需要,有人烧就有人修。

这条路靠近汉中的南段一直比较稳固,但靠近关中的北段,从来都是修一次换一个地方,如今的所谓“褒斜道”新道,跟陈仓道有部分是重合的。乃是北魏朝廷在几十年前新修建的。

因此这条路是北边好走(几十年前才修过的),南边的路都是秦汉时期的故道,数百年风吹雨淋早已破败不堪。

自从西晋灭亡,司马氏丢了江山以后,就没有再修过褒斜道南段。

李弼虽然只是领着“为数不多”的一千府兵精锐,却也是被折腾得苦不堪言!

很多道路,都是“理论上”很好,地图上很顺畅,但实际上走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了。当年修这条路的时候,每隔一段,都是有驿站可以落脚的。

如今因为战乱没有驿站,那至少应该有相关的遗址,利用一下,也可以为行军提供便利。

可是这些地方,李弼带兵路过的时候才发现,早就破败得认不出原有的模样了。

栈道隔一段就有木板消失不见,也不知道是因为年久失修,还是有人故意破坏。

李弼不得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路上耽误了很多时间。

在折腾了十多天后,大军终于抵达了栈道的最后一站:褒中县。

说是县城,实际上地域非常狭小,更像是大山中间的路稍稍宽一点,人们利用这个宽度建了一个狭长的,南北走向的小镇罢了。

连城墙都没有!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战乱被损毁了。

李弼派人去探查了一番,不出意外,一个人都没有,这里早就被荒废了。甚至荒废很久了,每个房子都被爬山虎包裹着,院子里全是杂草。

不过人虽然找不到,倒是这些破败的屋子,还可以勉强供士卒们歇息。

不仅如此,黄昏的时候,屯扎在褒中县的部曲居然还遇到老虎成群结队的到“县城”里闲逛!

得知此事后,气得李弼下令士卒们用弓箭射杀老虎,事发突然,士卒们又畏惧成群结队的老虎只顾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