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北上(第3/11页)

参军前他是腊子口的教书先生。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便被送到抗日军政大学去学习,然后又深入到敌后去开辟根据地,当过排长、指导员。后来,内战全面爆发,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团政委了。

谢忠政委表面上是个非常和善的人,多么大的急事到他这里,都会被他梳理得井然有序。你就是个豹子脾气,想急也是急不得。

剿匪团开赴到东北后,他们才意识到这将是另外一个战场。东北山高林密,土匪大都隐藏在山里。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想消灭这些残余力量,的确要费些功夫。

东北作为最早解放的地区,大部分已是一派和平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一个崭新的政权,正在东北的大地上缓缓地竖立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土匪们不甘寂寞,想利用这太平盛世大捞上一把。解放初期东北土匪人员构成情况非常复杂,既有当地匪患,在日本人来之前就已扯旗报号了;还有一部分给日本人当过伪军或汉奸者,在日军投降后,明白自己不会有好下场,就拉起人马躲到了山沟里。而这里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就是那些国民党被打散的余部,成建制地被保留下来,藏到山里打起了游击。国民党现在还没有彻底失败,他们自然也不会承认这样的现实,甚至打算倚仗这些散兵游勇,发誓日后必将重新夺回失地。这些国民党残余力量装备精良,有的部队还有轻型火炮、电台,他们随时和重庆方面保持着联络,重庆方面也给这些坚守者许下了许多空头支票,委任了不少的中将、特派员。

国民党为了给中将、特派员等打气,还派来了飞机,空投下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等。于是,这些败将们似乎看到胜利的曙光,一时间情绪高涨,在山野的林子里伺机而动。他们不停地骚扰地方政府,绑架、暗杀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甚至为了长期在东北站稳脚跟,还不遗余力地收编了山匪,这些土匪大都有命案在身,他们心里很清楚,无论谁掌权,都不会有他们的好果子吃。就这样,在这些财大气粗、武器精良的国民党败将的感召下,大都归顺了。一时间,东北匪患不绝,到处是乌烟瘴气,把新政权搞得鸡犬不宁。

东北的剿匪工作迫在眉睫。在南下的大军中抽调了十几个团的兵力,杀回东北,进行艰苦卓绝的剿匪工作。

刘克豪的剿匪团就是剿匪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奉命驻扎在帽儿山下,这里有一股土匪十分的猖獗,数天前,他们把去省里开会的李区长和警卫员绑架到了山上。三天后,李区长的人头就被挂在了城外的一棵树上。

当地的武装曾进山围剿过,在山里激战三天,终因寡不敌众,败退下来,伤亡数十人。

王迎香一到帽儿山便听到了这些情况,她从马上跳下来,倒提着枪,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帽儿山喊道:你们等着,不出三天,我让你们一个个都爬着出来。

谢政委却不急不慌的样子,他让参谋展开地图,上面对每一座村庄、每一条小路都一一作出了标注。他把刘克豪和王迎香喊到一起,商量着布署战斗的计划。

王迎香很不喜欢谢政委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她挥挥手:没工夫扯这闲天儿,你们下命令吧,我打头阵,要是不捉几个活的回来,你们就撤我的职!

几个人商议的结果是,要做到万无一失,首先要摸清敌人的兵力和驻扎地。这样一来,就要捉舌头了。这时候,刘克豪向政委请战了,捉舌头一定得亲自出马,理由是他曾是侦察连的,对捉舌头有十足的把握。

王迎香对刘克豪的看法不敢苟同,原因是她打过游击,端过日本人的炮楼,有充分的敌后经验,要去也得她去。

两个人争执不下,球就踢给了谢政委。谢政委是剿匪团的党委书记,刘克豪和王迎香都是党员,是党员就要在书记的领导下,由谢政委作最后的拍板,两个人是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