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一代“名将”孔有德(第3/5页)

张名振和郑成功也要考虑笔架山这边的粮草问题,毕竟原本就没打算固守,

现在却发现敌人不强、有可能多拖延等候一会儿,多捞一票,还利于做假账多骗一些曹变蛟的部队投沈。而在笔架山驻扎每多半天,就要多准备那么多粮食。

经过测算后,郑成功发现要守住笔架山水寨的陆上防线,其实最多只需要五六千人——他们可以把嫡系的沈家家丁中,留下三千人的火枪队,然后再留下三千曹、李麾下状态好的精兵负责近战扛线,一远一近六千人,绝对能防止敌军攻破水寨,撑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了,如果敌军也动用了红夷大炮,把阵线和简易工事彻底轰烂,那明军就得赶快走。

算计了一番之后,张郑二人就只在笔架山留下了六千陆战士兵、已经运走这六千人所需的船只水手、外加那十几条炮船上的炮手。实际总人数大约在八千余人。

再看清军水师这边兵力,孔有德麾下其实是不足一个汉军旗的,他也没资格当旗主。而每旗满编是七千五百人,孔有德的嫡系,其实也就在五六千人。

不过,这次孔有德带领的水师,却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兵,还有一部分是他哥们儿耿继茂的部队,把这些也加上之后,此战的清军水师总人数,就已经逼近一万了。

降清的三顺王中,孔有德和耿继茂关系是很铁的,他们都是崇祯五年、吴桥兵变之后就降清了,而在吴桥兵变过程中,耿继茂是作为孔有德内应、一起联手杀害了当时的登莱巡抚的。

倒是三顺王中的最后一位尚可喜,当初反而是代表明军追击这俩汉奸的将领,跟孔、耿有仇。只可惜尚可喜追击二贼不成、回归东江镇之后,又被朝廷新任命的东江总兵猜忌、排挤,其中过程也曲直难辨。两年后的崇祯七年,尚可喜也一咬牙投了清。

但相比之下,即使是一起仕清、同朝为将之后,尚可喜与孔、耿二藩的关系依然不太和睦,至少绝不可能互相借兵。

而此战之前,孔有德觉得自己有将近一万人的兵力,依然不是很够,没把握彻底碾压张名振和郑成功,所以他临出战之前,又找到济尔哈朗主子,请求增派一些援军。

济尔哈朗对于这种请求,当然也觉得很奇怪:满八旗的骑兵,根本不擅水战,怎么可能借八旗的兵马帮着孔有德去海上冒险?

面对济尔哈朗的果断回绝和辱骂,孔有德也是老着脸皮低三下四解释:“王爷放心,末将怎敢指望以满八旗勇士助战?末将也不配指挥他们。

只是,如今锦州围城部队中,不是还有朝鲜国王派来助战的一千五百鸟铳手么?海上作战,以铳、炮为先,火器犀利才能多几分胜算,恳请王爷将这些朝鲜鸟铳手暂时借予末将。”

济尔哈朗一听这小子倒没狂妄到觉得汉人能指挥满人,这才没那么生气,在对方给了重贿、陪着说了很多好话之后,才算是把这一千五百朝鲜鸟铳手临时交给孔有德。

原来,朝鲜自崇祯以来,已经被清国两次入侵了。

第一次是崇祯刚登基时的“丁卯胡乱”(当时崇祯刚刚登基,但用的还是天启七年的年号,他哥明熹宗刚死还没换年号),

那一次导致朝鲜不得不放弃对大明的从属、并且不能再支持东江镇的毛文龙以军粮,第二年毛文龙就撑不下去了,随后被袁崇焕找借口杀了。

第二次的满清侵朝就是十年后的崇祯十年、发生的“丙子胡乱”,这一次之后,朝鲜直接被打得必须对满清称臣,随后两年还把王子和公卿嫡子都送到满清为人质。最后发展到崇祯十三年、松锦大战即将开打前夕,朝鲜还被勒令派出一千五百名鸟铳手部队助战。

原来,清军一贯对于朝鲜的军事力量非常鄙夷,但唯独对朝鲜的鸟铳手印象非常深刻——有一说一,哪怕到了现代,韩国人也一直以弓箭射术为荣,奥运会上也经常参加各种射击射箭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