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想越级打怪(第3/4页)

沈树人原本也只是随口一问,得到这个答案后,他也是心中一动:貌似进入19世纪后,西方青豆罐头、冻干豌豆制品普及非常快。

连他前世玩号称以写实著称的《荒野大镖客》时,米国人那些西进拓荒的牛仔,补给品里都有大批青豆罐头。

看样子,这个问题完全是可以通过预煮杀菌之后、装到罐头里面解决的嘛。

当然了,如今是明末,用铁皮罐头成本太高,食物本身都还不值这点钱。但是也可以想办法用气密性尚佳的瓷坛子封装嘛。

就好比后世四川人做泡菜,坛子口倒扣一个碗、缝隙处灌上水隔绝内外空气流通,就可以实现罐头的气密效果了。

对于要移动的军粮用罐头,也可以预煮后用熔化的石蜡封闭坛口,石蜡冷却后就封住了。

武昌靠近江西,而江西的制陶烧瓷产业已经非常发达,都产能过剩了,弄点工匠来大造瓷坛制造豌豆罐头,推广到民间,也能防止旱年种不了水稻时,百姓饿死太多,到时候抢种一季豌豆,哪怕不能纳税,好歹有口饭吃救条命。

而且豌豆比毛豆还有一点好处:当豆苗比较嫩的时候,豌豆的豆壳勉强也能吃下去,不像毛豆的壳都是扎人骚痒的绒毛,没法连壳一起吃。

(注:明末的豌豆不是现在的甜豆,壳还是比较硬的,但是比较光滑。荒年要饿死的时候,可以连壳一起吃,至少比吃草营养好。)

历史上西方的罐头技术发端,最早就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说白了没什么难度。无非就是“预煮杀菌”加“确保气密”这两个思想,罐头的具体材质并不重要,不用铁皮也能气密。

于是乎,整个三个月,沈树人就跑遍了治下各府,一个府一个县地督导地方官的劝农工作,发现哪儿旱情导致早稻无法发芽,都紧急要求把相应的土地补种。

这个过程中,还顺便把罐头技术鼓捣发明出来了。

三月底的时候,当沈树人回程武昌途中,最后一站在江对岸路过黄州,黄州百姓看了抚台大人如此勤政爱民,也纷纷忍不住跪满了黄颡口镇的码头给他送行,还想给他送万民伞。

沈树人勉为其难把万民伞收了,当地一个德高望重、已经一大把年纪的乡老,拄着拐杖代表百姓称颂:

“抚台大人有所不知,我黄州一地,数百年来最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原是北宋的苏学士。故老相传,如今我们能一年种两季水稻,便是宋时传入的‘百日熟’,

而百日熟当初之所以被推广,也是苏学士在黄州时,遇了旱灾,等雨水来时,下早了的稻种都已腐烂,不及发芽,需要补种,苏学士才弄来了长得特别快的‘百日熟’。后来苏学士知杭州,再遇旱灾,也是这般处置。

今年旱情,却比往年更甚,便是‘百日熟’都救不回来了,大人却能想到劝我等种豌豆与玉米衔接、还专门为百姓钻研了‘封罐’之法贮存豌豆,功德绝不在苏学士之下。

大人将来定然也是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文曲星,我黄州父老能得大人这样的清官牧守三年,实在是一方之福!”

这位黄州乡老口中提到的“百日熟”,其实就是占城稻,也就是后来的早稻,生长期比宋以前的稻种短一些。早稻是北宋时从占城传入的,所以从宋朝开始南方才普及了双季稻。

苏轼当然没本事引进双季稻,但历史上他也算是在几个地方推广了双季稻。

沈树人受人吹捧时,也有几分恍如隔世之感。他来的时候,已经是三月过半,农历早已过了清明节和寒食。

一听到百姓以他和苏东坡对比,他也不由想起苏东坡那首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的“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他也算连头到尾过了三个寒食,只不过前年寒食他刚来做官,今年寒食已经要回武昌,只是路过黄州。他的官运,可比苏东坡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