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张献忠:老子屠尽崇祯的亲叔叔!(第2/3页)

另外,他还利用了长沙城陷落太快,官军没怎么抵抗、周边地区也还没反应过来这一优势,直接把投降的长沙总兵尹先民的印信、一切公文信物全部收了,甚至还用了一队尹先民手下的投降明军士兵为先导,帮着王尚礼去骗衡阳关的守军——

衡州在衡山以南,而长沙府在衡山以北,所以中间有一些交通要道,是要翻越衡山中某些山谷的。

明末的时候,朝廷倒是没在衡山山谷中直接修坚固的关卡,但至少也有卫所军的营寨,常驻一个守备营。理论上是归衡州等几个州的总兵管的,不归长沙总兵。

但是,当原本就是明军的投降部队、打着毫无破绽的长沙总兵旗号,宣称是“长沙已经被包围,被围前尹总兵怕流贼绕城而下,威胁衡州等地,所以派我们来协防衡山关”。

衡山营守军根本没有提防,就把尹先民的兵放进了营寨,随后混在尹先民部里的王尚礼麾下老营兵突然发难,控制住衡山卫,这一营明军也就直接投了,根本连报信示警都没来得及。

一切的一切,简直跟当初在襄阳诈城如出一辙。只能说当明军一方有总兵级的将领直接投降、并交出信物、还带着部队一起偷,对地方上的影响实在是太恶劣了。

衡山卫说是有一个营,满编该是四千人,王尚礼收编之后实际数了一下,特么的居然当时只有六百多人在驻防,大明的空饷率也是可怕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只能说,南方地区几百年没打仗,哪怕闹鞑子闹流贼以来,湖广与两广交界的地方,也从没遭遇战乱。这儿的武备松弛、将领吃空饷的胆子,已经大到了没边。

轻松拿下衡山卫的时候,王尚礼还不免在心中感慨:大明的督抚、总兵,要是都跟这些人一样多好呢?为什么偏偏有沈树人这种异类!

……

流贼军已经神不知鬼不觉拿下衡山卫的同时,衡州城内,却还没有任何反应。

倒是有些富户豪绅在讨论“听说长沙被围攻了,要不要收拾细软往南跑”,可大多数人觉得,衡山险峻,张献忠就算拿下长沙,以长沙之富庶,肯定也是要久驻一段时间,吃干抹净再说,怎么可能一下子又看上了比长沙穷得多的衡州呢?

说句良心话,这番看法并不算错,如果没有沈树人追着张献忠,张献忠肯定应该在长沙久驻的。而沈树人有没有追击张献忠,这种军机大事,远在数百里外的普通州府老百姓怎么可能知道?

这天,已经是六月二十,桂王府内,已经四十五岁的桂王朱常瀛,和他的三个儿子正在吃饭,也就聊起了这事儿。

朱常瀛一共生过五个儿子,但前两个都早夭了,所以由第三子朱由楥为王世子,今年二十二岁。除了朱由楥外,另两个儿子分别是年仅十九岁的朱由榔、和十五岁的朱由榛。

朱常瀛这几年本就久病缠身,所以干什么都病恹恹的提不起精力,听四子朱由榔说起“是否要准备南逃”的话题时,他便有些不快。

而世子朱由楥身体也不太好,同样觉得一动不如一静,加上舍不得王府里的万贯家财,总觉得事情还不至于到这一步。

“不如再观望一下吧?长沙只是被围城,但尹总兵也算威武悍将,定能久守。只要长沙撑住了,方巡抚肯定会立刻求来援军的。张献忠猝然发难,不过是占了个官军猝不及防的便宜罢了。

至不济,咱就等长沙那边的消息,要是确认长沙哪天快不行了,或者是打听到流贼绕长沙南下了,衡山卫被突破,再走也来得及。衡山险要,岂是一下子说过就能过的?”

父兄都反对,觉得一动不如一静,朱由榔也无话可说。

殊不知,历史上他们这么慢吞吞的行动,最后还能从衡州逃到广东,全是因为当时的湖广巡抚刘熙祚被他勒令把湖南的兵力主力都尽量往衡州抽调、死守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