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张献忠死于此山下(第3/4页)

相比之下,倒是另一些有可能直接逃出四川地区的险要道路,更值得去堵。

于是朱树人明攻梓潼、摆出要拿下剑门关的样子,实际上暗暗分兵往江油方向而去,但又不强攻江油,而是昼伏夜出,以少量兵力迂回绕过城池,在江油以北山险要道之处设伏。

这种埋伏固然是有点风险的,很可能白蹲很久什么收获都没有。

而且既然要骗过驻扎在江油城内的刘文秀军,派出去的部队人不能多,甲胄也不能太鲜明,甚至要外面套上流亡百姓的衣服以为伪装。

部队的粮道后勤也没法保证,只能是靠随身的携行食吃上十天半个月的,携行食吃完还没蹲到人,可能就要回来轮流换防。

好在粮草便携性的问题上,朱树人部队倒是有一个天然优势,那就是朱树人早在湖广时,就已经在“食品保质期”问题上做过一些研究,开发出包括蜂蜜炼乳、烘干青豆罐头、熟的腌肉糜罐头(类似于午餐肉)这样的高能量密度食物。

哪怕是四月底、介于初夏和仲夏的湿热气候下,这些食物的保质期也能至少吃几个月,扛起来还比背炒熟的米面更轻便一些。

所以跟干燥炒熟的米面一起携带,再配上一点沈家军借鉴福建郑家航海驱虫药配方、所自制的风油精,就可以在山林湿热环境下长时间埋伏。

这些东西,都是张献忠军将士们无法想象,也无法预料的。

……

张献忠在青城山里昼伏夜出,往北逃亡,走得自然不快,最初的十天半个月里,也没人知道他具体会往哪里逃。

但朱树人愿意相信,张献忠肯定会如李定国所供述,最终以跟刘文秀会合为目的,所以往江油、梓潼、剑门关这个大方向撤,肯定是不会错的。

真要是赌错了,张献忠从青城山一路往西,去了大凉山甚至青藏高原,那只能说朱树人运气不好,跟加官进爵擦肩而过。但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就算这波赌错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张献忠要是上了青藏高原,也没能耐再祸害中原汉人统治区域了,无非是多苟延残喘几年。只要他将来露头,迟早会被朱树人杀掉的。

朱树人还能多获得一年半载的借口窗口期,可以更理直气壮地对崇祯听调不听宣呢,所以朱树人心态非常好。

或许天意也比较眷顾心态好的人吧,整个四月后半段,官军确实没有逮住张献忠的踪迹。

一直到了五月初九这天,江油城内的刘文秀部守军,忽然打开了江油城北门,悄咪咪跑了千余骑轻装北上,沿着险峻的涪江河谷北上。

直到那一天为之,官军都还没有彻底合围江油城,只是从城南建立了攻城营地,准备攻打这处刘文秀驻扎的据点。所以贼军从城北出击,完全是可以躲开官军耳目的。

连城内的流贼守军将士们,都不知道刘文秀已经亲自带着一千骑弃城突围了,把城内剩余的将士抛弃了。

而刘文秀之所以选这个点走,正是因为两天之前,张献忠非常艰险地翻山越岭专走小路,从青城山迂回,绕过了汶川、茂县二县,抵达了江油,跟刘文秀接上了头。

刘文秀见义父居然还活着,他也没有直接背父的勇气,就最后听命了一把,让他撤他就带上一些心腹护卫一起撤。

流贼高层其实已经很清楚,陷入四川盆地的这支人马,哪怕是其中的老营弟兄,多半也是不可能逃出四川盆地了,要突围,只能是数百上千的小股人马,学习邓艾、傅友德那样翻山越岭。

然而,张献忠显然低估了朱树人的水平。

当年刘禅中招,那是前无古人,没有提防。元末明初时,明夏政权的少主明升中招,那也是年轻识浅。

朱树人可是熟读《三国演义》,也熟读了《明史》上明初大将傅友德的立功生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