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千里救驾(第3/4页)

至于张献忠入川后新抓的炮灰,朱树人几乎没用,八成都放归务农了,这些人被抓时只当了几个月兵,临时守卫地方还行,拉出去远征完全是浪费粮食浪费人命。

另外,孙可望那边也还有两万人,此番朱树人开出优厚条件后,孙可望已经抓紧时机,书面回复愿意归顺接受改编。但实际上还没来得及实施,只是要求孙可望不许再流窜、就地坚守等待朝廷腾出手来接收。

所以,不算孙可望,朱树人都能拉起二十八万人了,算上孙可望,可以整整拉起三十万大军。

全据四川和汉中后,朱树人的兵力,比他当初只有湖广一省时,直接又翻了一倍。从十四万涨到三十万,朱树人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有如此庞大的势力,短时间内立刻纠集起十几万人救援崇祯,也就不足为奇了。

……

第一批援军就有十几万人,这真要是赶到了北京,那崇祯还真就活了。

但朱树人自有办法,让自己光伟正的形象保持到最后一刻。

十二月初六从襄阳开拔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和拖延,就是行军路线和粮道——朱树人一开始故意假装没有提前做安排,默认“南阳的左良玉会维护道路、提供行粮”。

结果部队从襄阳过了汉水,经过樊城、新野之后,去找左良玉要粮的使者,才带回了左良玉扯皮的搪塞。

左良玉当然是拼命叫苦,说自己实在筹不出粮食供应国姓爷的大军,但他有心忠于大明、只要陛下需要,他也愿意勤王,各种扯皮。

而左良玉之所以这么干,一方面是这一年半多以来,他割据自立惯了。二来他当然比朱树人更怕崇祯活着、甚至将来群贼被平定后,会找他算账。

崇祯的脾气刚愎自用,眼里揉不得沙子,那是天下共知的。对崇祯忠诚不绝对的人,就会被视为绝对不忠诚。

左良玉此前的割据自雄,听调不听宣,崇祯之所以忍着,那是暂时没腾出手来对付他,有更可怕的敌人要解决。这要是李自成张献忠都死完了,你看崇祯会不会算旧账?

贺人龙被杀,就是铁证!

所以,左良玉如今虽不至于彻底背叛大明,但不想崇祯活,那是必然的。他幻想的最优解,是崇祯死后,能换个软弱好糊弄、不翻旧账的君主,那说不定他还可以和稀泥昏过去,那样继续当大明忠臣也不是不可以。

天下到了这一步,已经有多少文武,是出于害怕清算,愿意忠于大明,但不愿意忠于崇祯。

或许还有人会觉得:朱树人你不能提前跟左良玉打好招呼么?为什么要临启程了才去给人下任务?

但这还真怪不了朱树人,因为他此前得到的诏书只是让他勤王啊,又没说给他升官,最多只是加了爵位,可爵位是不带来权力和差遣的。

南阳属于河南省了,左良玉现在理论上是大明河南地区的守将之一,他朱树人只是湖广总督、兼督四川军务,又不是当年杨嗣昌那样的“总督六省军务”,所以他不到事到临头,就管不到左良玉,也很合理。

大明对地方官的制约、祖宗之法摆在那儿,能怪朱树人?

当然,河南境内的所有府,也不是都不归朱树人管,毕竟当初他当湖广总督前,朝廷就专门特别划过他的辖区,还包括了大别山区的信阳府,外加南直隶的安庐地区,江西的九江府。

南阳府不肯提供军粮,道路情况也不好,白河等地缺乏行军所需的船只,那朱树人只好换条路,从另外的方向穿越桐柏山。

他从樊城迂回到随州府境内,然后从信阳道翻越桐柏山,进入自己管辖的信阳府,再用囤积在信阳的军粮供应大军,继续北上。

这一切倒是没有再生周折,但都要时间啊,从襄阳到随州再到信阳,足足花了九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浪费在穿越桐柏山谷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