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弑君者刘宗敏(第3/5页)

如果只是北京沦陷,而陛下可能还活着,那就以救驾为目的,好歹把人救出来,南巡南京或者凤阳!如果确认陛下不幸了,那就没意义了,大军立刻回转便是!

北京城应该是没法快速反攻拿回的!北京城如此坚固,居然连二十天的守城战时间都没撑过么?陛下,臣来晚了呀!但臣已经尽力了!”

众将也是心情沉重,各有忧虑,叹息了一会儿后,倒也听命。

如果陛下真没了,相比于立刻拿回北京城,显然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天下不可一日无主。要讨论光复北京,也得建立在拥有新君,在新君的带领和命令下光复才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义名分永远比武力更需要敲定。

……

朱树人如何派遣曹变蛟、黄得功、朱文祯以纯骑兵部队尝试突近北京、确认情况,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

时间线回溯三天,回溯到闯军攻破北京城内城之前的那天。

或许是因为蝴蝶效应的缘故,这一世的崇祯,直到最后一刻,抵抗意志也还是很坚决的。北京城的外城在一月初八被突破后,虽然北京城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巷战、混乱、烧杀淫掠,但内城依然能再稍微支撑一下。

崇祯也不像历史同期那样,直接摆烂无视防务、一心只想着找歪脖子树上吊。

而是还亲自巡城,检查了一下内城的防务,然后召集几个心腹的监军宦官,试图以“御驾亲征”的名义,亲自督一军守战,实则是想趁着外城还没被彻底控制,尝试突围。

崇祯的心态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当然是因为这一世他看到了希望——

大明并不是彻底打不过李自成,在南方,国家的形势是在好转中的,只恨这种好转来得太晚了!还来不及传到北方而已!

之前没逃,一是碍于面子,没有大臣肯背锅提出这个方案,

二来就是自己对北京的城防过于自信了,觉得能撑住至少几个月,坚守待援并不算太冒险。

但现在不一样了,面子问题,在最后生死关头,是可以灵活松动一下的,大不了就说皇帝御驾亲征迂回反击!都直接领兵了,还跟那些文武大臣商议个屁!

他在紫禁城内的钟楼敲钟也敲过了,试图召集文武也没人来护驾,是那些文武先不忠不义的!

至于“过于自信”的毛病,在此刻外城都被破了的情况下,崇祯的过于自信当然也是不药而愈,彻底认清了现实。

可惜,想突围,不代表有能力突围。

最后时刻,崇祯也只是聚集起了几百号锦衣卫和东厂的人,由王承恩、骆养性带领,换了衣服,试图从北门逃出、转向东边看看能不能逃到天津卫的海边,或者是跟自东而来支援的吴三桂会合。

因为还没打算自杀殉国,他当然也不会杀害发妻周皇后,也不会杀袁贵妃、两个女儿,以及寡嫂张皇后(天启帝的皇后),这些女眷都被崇祯安排弄了几辆朴素但坚固的马车,让东厂和御马监的宦官驾车,试图随着突围。

连他那三个儿子,他都选择了狡兔三窟,太子朱慈烺已经十五岁了,也能承受一点舟车劳顿,他就亲自带在身边,试图突围逃跑。

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年纪还小,分别才十一岁和十岁,他就如原本历史惯性操作、丢到国丈周奎家,让周奎藏起来。

这样无论是突围的那一路出了意外,还是就地藏匿的那一路出了意外,都还能另留一个备胎。

同理,没被他杀害的那两个女儿,也被崇祯分别处置,坤兴公主年十六,可以跟太子弟弟一起转移,昭仁公主才六岁,转移不了,就跟三哥四哥一起藏到外公家(崇祯第二子早夭,活下来的两个小儿子是排行第三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