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有病就早点治(第4/5页)

哪怕是南方,此前湖南、四川的王爷们,也都被张献忠那波流窜,累计带走了十几家之多。

所以,眼下天下能有王爷身份的,已经不足五十家。血统能比朱常汸更接近先帝的,仅有福王朱由崧一人,其他连跟朱常汸一样接近的,都已经一个也没了(万历也没那么多儿孙活到现在)

如今得到朱常汸诏书,最先最积极响应的,要属那些生活在山东和南直隶交界边缘地区的藩王。因为他们就藩的地盘,已经处在李自成和鞑子兵锋南下的边缘了,不跑本来就会死,巴不得朝廷下诏允许他们逃离封地呢。

站在朱树人的立场上,他一开始其实也不想救那些山东王爷的,巴不得那些养猪废物直接被李自成或者多尔衮杀了,他还能落个清静。朝廷也能减少一笔开支,把更多钱花在百姓和军队身上。

不过,朱树人也知道,必须用这些山东王爷做引子,勾出其他南方安稳富庶之地的王爷,以示朝廷的一视同仁。

否则只强招南方富庶地区的王爷来,却不召不救山东王爷们,再蠢的人都能看出其中有“削弱宗室、独尊潞王”的猫腻了。

结果,在这批山东王爷南下的途中,自然也免不了发生一些小意外——其中有两三个王爷,因为一直养尊处优,缺乏运动,一辈子也没出过远门,所以水土不服。

如果能慢吞吞好生休养,倒也能养过来,但因为山东地区已经有部分刘芳亮乃至多尔衮的部队渗透骚扰,尤其是鞑子骑兵能越过坚城到后方非战区烧杀抢掠。

兵荒马乱之际,这些王爷哪里敢在半途多歇?

于是一番折腾,这些山东、河南边缘南下的十几家王爷,有两个死于鞑子渗透劫掠的乱军,有三个死于水土不服疫病折腾,十四个北方王爷,只有九个活着抵达了扬州。

朱常汸并不会允许他们渡江来南京,也是防止南京城里出现野心家,所以就把所有北方来的王爷,终点站都安置在一江之隔的扬州。

九位北方王爷陆续抵达扬州的同时,南方各省加起来、还剩下的大约三十家血统或远或近的王爷,也有六七家活着抵达了南京周边。而这六七家抵达的背后,一样有一起病亡一起死于贼手——

南方如今也不算彻底安全,两年前在湘南被消灭的张献忠军,就有一部分残部在衡州之战后,往西逃到了井岗、罗霄山区,南方各大山区,如今不少地方还挺乱。被杀、惊吓病亡的那俩王爷,就是江西籍的。

经此一波,天下总共幸存的四十多位王爷,死了七个,有十五个被朱常汸彻底控制。

还有十几家在途,仅有个位数几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学福王称病抗拒——倒不是说这些抗拒的那几家就一定多有野心,只能说人过一百,形形色色,明朝王爷那么多,脑子不清楚的,轴的,胆小怕被害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不管怎么说,经过这一波,天下的藩王都算是被犁地一样犁了一遍,彻底分门别类归档清楚了。想要当刺头的,自然会被朝廷收拾。

另外,在护送藩王过境的过程中,各地涉及的地方官员也是战战兢兢,那些导致藩王在自己防区内被鞑子、山贼杀害的地方官,一开始个个吓得不行,唯恐潞王跟先帝一样看重“陷藩”的罪名,要拿他们的脑袋祭奠遇害的王爷。

但朱常汸却趁机顺势伸出了橄榄枝,一再表达了“值此国难之秋,特殊时期,北方官员守土不易,被小股鞑子渗透杀藩,不能以陷藩论处,只要不丢城池就不算”的善意,赦免了这些官员的罪过。

地方官和武将一看“原来如今有藩王在自己管辖的地盘内遇害,已经不会再被问罪”,胆子也大了起来,再回想一下当初崇祯朝时的严刑苛法,多少督抚、兵部尚书都是因为死了藩王被崇祯处死,大家忆苦思甜之下,对仁慈的潞王就更加拥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