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撼山易,撼南阳城难(第3/4页)

不一会儿,随着日头西偏,清军终于开始全军压上,四处准备攀城。因为这种不太陡的城,连云梯都不需要,清军人多的优势正好可以发挥,摆出每一段城墙都有可能被爬的架势,让明军也得全部压上处处防守,分散明军的兵力,不让他们留预备队集中重点防守。

对面的张煌言等了大半天,赢了炮战之后,也总算等来了清军不计伤亡的攀援。

几处被清军火炮轰得稍稍塌矮了些的墙段,自然是攀援的最重点,好几个位置墙顶缺口距离地面的高度只有一丈多了,连带着前面崩落墙土形成的缓坡,直接就能冲上来。

无数穿着铁札棉甲的清军死士——主要是老牌汉军旗步兵,那些清国入关前就当了汉奸的存在——在攻城督军满达海的催督下,成建制地一波波往上冲。

“步枪队列阵!堵住缺口!”随着张煌言的指挥,几百名拿着最新式“武昌造”步枪的心腹嫡系部队,同样身着锻钢胸甲,外罩红袍,就堵到了那几个最危险的缺口两侧。

清军敢死队一进入有效射程,左右新式火枪的交叉火力就直接覆盖了上来。

“武昌造”的各方面性能指标,几乎可以对标后世法国人七年战争后造的1763型沙勒维尔步枪,而且还特地配置了纸弹壳定装弹药,和双弹头前后叠装设计——

最后这一点精妙的小设计,是1763型沙勒维尔步枪都没有的,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让步枪在装火药量不变的前提下,从装一颗大号口径独头弹,变成装两颗稍微次口径的独头弹。穿甲杀伤力只要够用,火力密度却能提升一倍,可谓惠而不费。

这种小伎俩,历史上西方世界一直要到1780年代米国独立战争期间,援米法军在莱法耶特将军的带领下,通过实战经验总结摸索出来,随后也很快被英军和华盛顿将军的独立军学去了。

而对于朱树人来说,这些应用层面的小创新,不过是捅破一层窗户纸的事儿,他当然会毫不保留地点拨自己麾下的军械设计工匠。

反正独头弹只要够穿透清军铁札棉甲就够用了,不用太冗余。冗余部分的性能,还是要向火力密度倾斜!这也算是一个霰弹信徒的坚持了。

1760年代的枪械技术,配上1780年代的应用技战术水平,对付清军还不是绰绰有余!

满达海派出的敢死队,很快就遭到了武昌造的交叉攒射洗脸,两侧棱堡型凸出假面上的侧射火力,把一排排冲到缺口近前的清军重甲精锐成排放倒。

这场面,看得阿济格和满达海也是瞠目结舌——原本他们也不是没冲过明军的坚城,但哪怕是冲山海关,除非是被红夷大炮或者佛郎机堵口,才会几乎没有胜算冲进去。

否则只要时抓住了火炮射击的间隙,仅仅被数十百来根火铳阻挡,那密度是绝对挡不住蜂拥的死士的。

但今天的张煌言,却是偏偏做到了。

满达海不信邪,在第一批死伤惨重后,他立刻调整了部署,第二批死士甚至穿上了双重铁甲!

还别说,这种尝试再清军的先登死士中,还是挺常见的。就像他们的女真祖宗,用铁甲重骑兵时喜欢用套双层铁甲的铁浮屠。清军在跟明军的后期攻坚战中,遇到重甲不够重、扛不住除了大炮以外的其他火器时,就喜欢叠甲。

然而,今天这一招再次失效了,叠甲只是短暂起到了作用,但冲上墙头后依然没有站稳脚跟,被李定国亲自带领的明军近战敢死队,用坚韧锻钢枪头的长枪阵捅了下来。

看到阵脚有所松动后,负责一线厮杀的李定国立刻敏锐地把清军使用了叠甲敢死队的消息上报,

张煌言也很快做出指示,更换了调整,让拿武昌造和其他新式鲁密铳、斑鸠铳的将士重新使用单发大号独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