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2/5页)

当然,高杰麾下的部队也不都是流贼出身,还有一些是原北方白广恩的旧部,那些都是正经明朝边军出身,对朝廷认同度相对较高,这些人当然不会跟着李成栋走。

最终大致核算下来,高杰部大约有两三成战败投了鞑子,大部分还是被史可法接应渡江休整、继续参加南京保卫战。

(注:大家别喷这里生硬或者强行了,战争时期,断后兵败的部队有投降很正常,无非具体谁投降的问题。

就算强行,我承诺李成栋是我这本书里最后一个强行汉奸的角色,他只是两淮战役中战败投敌的那部分人的一个代表,一个标杆。与其另外烘托一个角色,不如让历史上的大汉奸当标杆,还方便些。

最后,稍微说几句李成栋历史上的汉奸罪行。他参加了扬州十日,主导了嘉定三屠。历史上阎应元在江阴起义,最后也是被李成栋攻破后屠城的,还有昆山起义的屠城,基本上算是头号汉奸屠城者。

此前金声桓被主角收服了,但金声桓其实历史上也屠过一次南昌,但没李成栋那么出名那么典型,所以别觉得我双标,金声桓干的劣迹我也要提一句。李成栋最后为了个人荣华富贵又反清了,但我认为他的反清诚意比吴三桂都差得多,

还是那句话,因为主角的蝴蝶效应、导致某些历史上当了大汉奸而书中可能没机会再当大汉奸的人,我也要画外音强调一下。以免有少数新人读者原先没细看过这段时间的历史、被我的书误导认为某些历史上的汉奸其实不是汉奸。李成栋是本书最后一个,后续不会再有这样的设定。)

……

李成栋被多铎直接下了死命令,承担这样的苦差事,内心自然也是郁闷无比的,甚至可以说他的郁闷程度,不亚于几天之后的王铎和钱谦益——

要是当初扬州失守时,跟着高杰残部一起从此乖乖当朝廷的顺民,就此逆来顺受不抢待遇,说不定此刻就能留在南京城里,扮演防守的一方了。

但后悔也无用,一场大战下来,总有人誓死追随旧主,也总有人兵荒马乱中或萌发野心,或临时起意走错一步从了贼。既然选定了道路,跪着也得爬完。

李成栋下定决心挥刀向更弱者时,就已经斩断了内心的怜悯。

他麾下那些当过十几年流贼、反复无常多次的原高杰旧部死硬分子,很快披挂着铁札棉甲,挥舞着利刃催督民壮加快填河,这些士兵们自己也不得不扛起一袋袋泥土,往秦淮河里丢。

城头的明军矢石如雨,还夹杂着密集的火枪,不时有李成栋麾下的汉奸降军被击穿铁札棉甲,惨叫倒地。他们的尸体,却被毫不怜悯的战友一脚踢进秦淮河,作为填平这一小段秦淮河的砖石使用。

开战不到小半个时辰,就有数百名汉奸士兵伤亡,数字着实令人瞠目结舌,相比之下,被勒逼填河的无辜壮丁,死伤人数至少是汉奸士兵的三四倍之多。

清军两白旗麾下的弓箭手们,也顶着长盾和木板、门板,不管不顾地上前隔着秦淮河与明军对射。这些清军弓箭手们也难得都穿上了铁札棉甲,完全不符合常人对于“弓箭手就该是轻甲单位”的印象。

双方飞射的箭矢,很快把这一段南京城墙的女墙、垛堞都射成了刺猬一般,箭矢尾部密集的羽毛,就像白茫茫的芦苇荡一般,让人难以看清墙体本来的颜色。

46门清军红夷大炮,也是一门不多一门不少,陆陆续续开始对着这段城墙倾泻火力。明军城墙上的红夷大炮也毫不示弱地开火还击,可惜数量相对于清军大炮来说还是太少,一时被压着打很惨——

清军是提前在天明前把所有火炮集中起来了的,而明军要等清军开打后,才能确认清军孤注一掷的主攻方向,然后才好决策调度其他方向的援军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