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光复二府(第3/5页)

清军在两淮的指挥,岂不得再次混乱个五六天的?

而明军当然不会给清军反应时间,几乎是在得知尼堪溃败的同时,满达海等人就收到凤阳方向清军的急报:

“二位贝子爷,合肥黄得功突然北上,以主力猛扑凤阳方向,凤阳与合肥之间的定远县,已经被黄得功围攻了,是否城破尚不可知,城内外消息已经断绝!

凤阳周边的怀远县、临淮县也发出告急!明军还喊出了‘复中都,杀汉奸伪王’的口号,士气极盛,似是志在必得!留守凤阳的耿仲明向诸位贝子求援甚急!”

满达海和尚善一惊,稍一咂摸明军的口号,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事儿的靠谱程度应该很高——

此前投靠他们的明伪帝、小福王朱由崧,如今还被软禁在凤阳城内呢。

历史上清军刚打到江南时,也没急着杀害明朝诸王,就是想留着诸王作为棋子,便于劝降更多明朝武将,瓦解抵抗意志。还是等攻下南京,又攻下杭州后,觉得彻底板上钉钉了,多尔衮才要求把俘虏的朱明九位王爷一起押到北京,统统斩首。

如今南京久攻不下,潞王登基建立的政权眼看站稳了,清朝自然更不急于杀福王这个曾经僭称伪帝的家伙了,就想留着他恶心朱常淓朱树人,拿来当一块类似于后世汪精卫效果的旗帜。

而站在朱常淓和朱树人的立场上,若是能偷袭凤阳得手,团团围困最终杀光,鸡犬不留,把朱由崧杀了以绝后患的,多尔衮肯定会觉得朱树人这个决策太划算了,政治意义巨大。

虽然事实上,哪怕朱树人全力强攻凤阳,也不太可能得到朱由崧——

一旦战事危机,清军想趁着合围之前,以骑兵把个别重要人物送走,简直是太容易了。尤其朱由崧又不用留下指挥军队,这种吉祥物临阵脱逃也根本不会影响到士气。

满达海和尚善合计之后,都觉得凤阳不容有失,满达海率先提出:

“英亲王派我来援淮南,本就是为了试图营救豫亲王。其实豫亲王殉国后,我部便该西归。只是未得摄政王明旨,才确切襄助三哥(尼堪)再战几场。

如今三哥也败了,凤阳又告急,那是明人中都,一旦被明军重新攻克,对那帮南蛮子士气鼓舞不小,眼下既然没人给我军令,我便回救凤阳,在凤阳等候摄政王或英亲王的下一步指示!”

尚善一听,顿时也生出了走意,他的主力此前在江南被重创过一次,如今带的部队很多都是回到江北后,尼堪重新划拨给他的。

而且他们都吃过一次添油战术的亏了,无论如何不愿意再落单遭到各个击破。

而清军此前来淮南,一切都太顺利,得到的太容易了,便不太珍惜,北方骑兵游牧对于淮南的水网节点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充分。

种种因素加持之下,尚善也决定到凤阳待命,只让李成栋和孔有德自行决定,是在淮安节节阻击明军,还是跟随主力一起去凤阳决战。

孔有德李成栋不知扬州战场北上的明军有多少,但暗忖连尼堪都那么容易覆灭了,他们要是留下落单,怕是愈发要承受明军无尽怒火,这时候还是保存有生力量比较重要。

种种类似考虑之下,整个两淮清军都开始往凤阳收缩集中,试图打一场跟明军的决战,在防守中痛击明军。

……

满达海等人做出决策、并开始移动部队后次日,多尔衮的旨意才送到了淮安,

听说满达海等人已经离开淮安,而尼堪生死不知,信使只好再折返沿淮河逆流而上,最终在野外行军途中追上了诸将。

但即使这封旨意送到了又如何呢?首先,这封旨意的直接领受人应该是尼堪,多尔衮发出时,只知道多铎死了,并不知道尼堪也死了(而且多尔衮从北京下达命令的时候,尼堪确实还没死,是信使在路上赶了两天路后,半路上尼堪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