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后一次明清战争导火索:吴三桂易帜(第3/5页)

只要吴三桂不把种子卖去山西、河北等清廷实控区,不增强鞑子的综合国力,吴三桂自己在陕西关起门来种粮食自己吃,是不太会影响北伐大局的。

吴三桂有求于人,当时自然也只好答应了这个条件,他觉得自己都种不够,哪里可能对外输出,何必做这个恶人呢。

如今,已经是隆武三年/顺治四年七月,吴三桂从方孔炤那儿弄来的大批玉米种子,也已经在关中平原上大规模收获了。

直到收获之前,被他军事化强令播种新作物的军屯农户,都还大多心情忐忑。当地百姓穷苦闭塞了多年,也没机会去外面开眼界,对任何新事物都是不信任的,全靠刀枪逼迫着他们种、不种就要直接处刑,才强推了下来。

现在总算收获,居然还是个丰收,终于让吴三桂在陕西彻底站稳脚跟,获得了民心,也解决了军粮问题。

陕西再残破,毕竟那么大地皮呢,只要人口少到了三十万,广种薄收每人管好几百亩地的话,总归能养活自己的。

有了余粮再慢慢把水利重新整治起来,在北边植树造林或者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沙化,总有活路的。

……

可惜,吴三桂偏偏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在他跟方孔炤达成玉米种子秘密交易后,第一次丰收季时,遇到了多尔衮发来的旨意,

“邀请”他派嫡长子吴应熊去北京“学习满洲礼仪、骑射,以融入满洲高层圈子,量才擢用”。

这如何让吴三桂不紧张?他还以为是自己跟方孔炤眉来眼去的事儿,终于被多尔衮抓到把柄了呢。

他赶忙打听邻省的大同总兵姜瓖有没有送儿子去京城,得到的消息却是让他愈发紧张:姜瓖已经毫不犹豫地送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姜瓖都送了,那不说明多尔衮这是针对所有人的嘛?又不是针对他吴三桂一个!

但吴三桂不敢赌,因为他很快联想到了一个数年前他亲耳听到过的同类案例:

八年前,当时的崇祯朝兵部尚书杨嗣昌,就在张献忠降而复反时,把其他所有当年曾经跟张献忠一样被熊文灿招抚的军阀的子嗣,都招去南京国子监读书……

当时杨嗣昌可是也掩饰过的,明面上没说,为了骗郑芝龙把郑森(郑成功)送去,还苦心积虑让沈廷扬也把沈树人(朱树人)送去。

今日多尔衮之举,凭什么就不是学杨嗣昌?姜瓖凭什么就不是这个时代的沈廷扬?他吴三桂凭什么就不是这个时代的郑芝龙?

犹豫再三,考虑到这几年观察下来,他觉得大明的国力,隐隐然已经重新超越了清国,朱树人治理下的南方井井有条,军工进步也是神速。

他和朱树人多年前还有点交情,既然双方一直还留着一条沟通的路子,骑在墙顶往哪边滑都行,那就索性扯旗吧!

……

隆武三年七月初四,吴三桂收到了多尔衮的旨意,把传旨使者在西安拖了大约十天八天,稳住对方以拖延起兵的准备时间。

到了七月十二,在使者的再三催促下,吴三桂才表示“犬子重病,不利于行”,婉拒了多尔衮招人质进京的要求。

当然,这时候双方也还没彻底撕破脸,吴三桂是让使者带回去一道表章,陈述他的难处的。

使者纵然已经察觉到吴三桂的不稳,却也不敢立刻揭穿,毕竟他也要保命,所以只是拿到吴三桂的回复后,就飞马直奔北京,回去时几乎是六百里加急。

短短六天后,七月十八,在京城的多尔衮就得知了吴三桂的抗拒,他当然要一边进一步责令强压对方,另一边也要做两手准备,派兵威慑吴三桂。

对于拿下、彻底实际控制陕西,清廷的兴趣倒是不大,因为陕西的地理环境依然闭塞,也不足以调度当地的资源动员到其他战场(倒是可以提供兵源,但关宁军这些年也不肯为清廷所用,一直是游离状态)